YOHO!创始人梁超分享:潮生意的价值链生长
文/刘琪的商业观察(ID:liuqi-guancha)
在拜访这位一直拒绝媒体拍照的80后创始人之前,我在琢磨YOHO!独特的价值链延伸路径——先做潮流杂志,后做互联网社区,再切入电商领域,但它最终的形态肯定不是“媒体+电商”这般简单,那会是什么?
“平台”一词并非随便说说,YOHO!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变形记,一旦成功,它将可以讲述一个有关潮流生意的大故事。在过去的三年中,其电商网站YOHO!有货保持了每年250~400%的营收年增速,并且已经盈利,今年预计营收额在5亿元。
我的一位电商朋友如此评价YOHO!有货:无论是商品的稀缺性与不可比价性,还是做达人品牌的孵化聚合平台,YOHO!都是最好的,别无他家。
为什么会是YOHO!?
上篇:潮公司的电商方法论
2008年底,梁超决定进军电商领域,这让部分投资人觉得诧异和不理解,在他们看来,一群媒体人转型做电商不太靠谱,应该让有互联网经验、懂电商运营的人来做。最终,梁超做成了。
1、流量真经:让想买东西的用户主动来找我们,而不是撒广告去找他们。
身处一个流量饥渴的年代,YOHO!有货过得还算滋润,它的自来源用户占到了访问量的50%以上,基本是老用户,或者由YOHO!的媒体产品导流而来。与此同时,YOHO!有货也做一些市场投放,主要是搜索优化、CPS和广告联盟等,费用支出控制在10%以内,但ROI却可以达到1:8。
“不要去找流量最大的地方在哪里,而要思考用出现在哪里。”梁超称自己始终坚持一点,让想买最新潮品的用户可以主动找来,而不是撒广告去找他们。
你会发现,在YOHO!构筑的五位一体模式(即潮流杂志、互联网社区、APP、电商官网YOHO!有货以及潮流活动YO’HOOD)中,几乎都是年轻潮人们获取价值信息与产品的阵地,由此可以低成本获取流量。比如,今年7月底YOHO!曾经在上海举办了一次大型的线下活动,有2万人参与,近70%的人当场注册了YOHO!有货的账户。
有趣的事情是,媒体与电商的混合基因,使得很多时候用户在点击YOHO!投放的广告时,会不经意间模糊这两者的界限。用梁超的话来说,他们对YOHO!媒体品牌的认知,超过了对广告的注意力。
梁超觉得还可以更潮一些,比如他正在考虑增加了一些视频节目,教用户如何搭配;明年跟银行合作发行一些“潮”信用卡,让用户在购买潮品时可以享受分期免息付款;他还在跟微信洽谈,希望用一种更潮的方式来做微信会员。
2、货品稀缺性与不可比价性,源于采购与买手的搭配与协作机制。
目前,YOHO!有货上约有300多潮品牌,近90%的产品是独家,从而构筑了货品稀缺性与不可比价性的竞争壁垒。
这会羡煞很多垂直电商,而外界所能看到的秘诀是,YOHO!有货与诸多潮流品牌或明星联合发行独家副线产品,或者获取国际大牌的独家授权,乃至与原创设计师进行排他性合作。
不过,YOHO!更核心的竞争力也许在于依托自身媒体加电商的混合基因,搭建了采购与买手的黄金团队与协作机制,并将货品运营融入到媒体内容传播当中。
以采购为例,要采购潮品尤其是国际大牌的产品,YOHO!都必须参加品牌的订货会,提前3~6个月预定,这就需要团队的合作分工。其中,采购人员需要根据经验和历史数据,确定每一个品牌大致的采购预算,而由潮人、编辑组成的买手团队负责标注,将所有款型按照引爆潮流、畅销、一般、浅尝辄止等分级标出。标注的结果会交到采购手中,从而确定每个款型的最终采购额度。
梁超并不满足于此。在今年10月份之前,YOHO!的架构还是事业部制,媒体的做媒体,电商的做电商,组织内部的协作不够灵活。现在,他已经把公司打散,改为大部门制,把零售、内容传播和市场渠道的部门整合到一起。
由此带来的变化是,现在电商部门采购回来的商品,潮人编辑都会参与进来,梳理出哪些代表了当下的潮流,并融入到日常的媒体内容传播中。
3、移动互联网布局吃准痛点,O2O重在“逛”氛围中的用户接触。
早在2年前,梁超就酝酿布局移动互联网,其YOHO!潮流志APP在苹果应用商店中的下载量遥遥领先,而YOHO!有货APP的订单目前已占到总销售额的20%。
梁超说,2014年他要把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而目前最大的痛点是如何让用户在碎片化的时间,还能够经常使用YOHO!的移动产品。
“潮流跟吃饭不一样,并不是离开潮流,日子就过不下去了,YOHO!的移动产品必须要让潮流变得有趣。”梁超称,正在尝试移动端特卖、闪购等方式,让用户时不时拿出手机来看看,从而提升活跃度。
更值得期待的一场实验在于YOHO!将进军线下,尝试O2O泛渠道零售。
我提醒说有些淘品牌曾在此吃过教训,毕竟线上和线下的零售玩法存在一些隔阂。梁超笑着说,最不怕的就是有隔阂,“ 我们不是为了售卖产品而开线下店,而是因为用户有需求,国内的Shoppingmall都过于雷同,潮品太少”。
YOHO!将在南京开出第一家体验店,梁超对于店面的功用定位有着清晰的认知:60%的精力用于与消费者的接触,打造一种潮流文化空间与逛的氛围,只要用户接触了,喜欢了,剩下40%的销售就会水到渠成。
按照这一思路,YOHO!的线下体验店将立足于体现一种有格调的“逛”氛围,也会不定期邀请一些达人或明星举办活动,引爆客流,还要带入科技感,用户看到的商品可以现场购买,也能够在线上下单。
已经有不少商场找到梁超,希望能够YOHO!能够入驻,从而提升潮流氛围,有地产公司甚至提议能否与YOHO!合作建一个潮流mall。
去年,锐步跟电影《蜘蛛侠》制作方合作出过几款定制鞋,它先在淘宝上放了半个多月,结果只卖出20多双。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锐步找到了YOHO!有货,结果仅仅一晚上就卖出了80多双。
“YOHO!能够走到今天,在于找到了将上下游盘活的独特价值。”梁超称,YOHO!有货的流量不如淘宝大,但包括耐克、香港I.T、Vans、锐步等上游的一线潮流品牌,愿意为之供货,并将其作为一级代理商,原因有二:一是YOHO!覆盖的潮人一族是它们最想影响的目标客户群,能够产生共鸣与品牌忠诚度,二是对潮流货品的售卖能力要强于其他电商平台。
对下游的消费者而言,YOHO!做了8年的潮流媒体,已经树立了潮流风向标的地位。
这种价值聚合使得YOHO!趟出了新路,成为电商圈最独特的风景,但梁超也在反思:“我们想从潮流产业链转向构建生态圈,毕竟产业链更像是向上下游索取的模式,而生态圈却可以全行业同步前行,格局远大于电商本身。”
梁超认为自己拥有潮流媒体与潮流零售两大平台,还有多轮融资带来的资本优势,现在已经站在了风口上,接下来就看如何输出这种平台生态能力。
目前,YOHO!平台商有约300多个潮流品牌,梁超希望明年做到400多个,2015年达到500~600个,这将基本囊括适合国内年轻人消费的一线和原创设计师品牌。
为此,YOHO!准备在明年专门开辟一个新的渠道平台,专门孵化那些规模较小的、新秀的潮流设计师品牌。长久以来,国内的诸多设计师只能是怀揣着创意梦想,却只能开一家小门店,梁超希望改变这个现实。
梁超的平台梦有一点比较关键,即如何维持小众潮品牌的供应链规模与稳定性。他的想法是分工合作,与具有生产能力以及线下零售能力的公司合作,在明年上半年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同时还可以用入股或按比例分成的方式,加速对本土潮品牌的孵化。
“一旦这一构想完成,中国大部分的优秀的潜力设计师,基本都会在YOHO!的大平台上。”梁超称。
当然,YOHO!还有更多“潮”价值链生长的未来故事,比如随着年轻潮流族群逐步成熟,“潮流旅游、潮流吃喝、潮流餐馆”等生活方式内容与服务,也能够添加到其潮流生态圈的版图当中。
下篇:潮流电商的创业真经
很多投资人找过梁超,基本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潮人会不会有点小众,潮生意的故事有多大?
梁超并不认为只有滑板、纹身、耳洞以及破牛仔裤,才能算是潮人,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中国年轻人对个性和自我风格展示的需求”。梁超经常要去香港、台湾、东京等地区出差,“你去看看它们街头的年轻人在穿什么,怎么搭配,你就能明白内地的年轻人是怎样的,这可能需要5~10年,但速度会很快”。
他详细算了一笔账:符合YOHO!调性的品牌大致会在500~600个,它们每年在中国的销售额约有5000~6000亿,比如三叶草系列一年的销售额就有40个亿。“一个一年几千亿的市场,YOHO!只需要解决能分到多大份额的问题,成长空间是有的。”
一切看上去都很完美,YOHO!正站在本土潮文化与潮生意即将引爆的台风口上。但梁超坚持认为YOHO!能够走到今天,跟运气好也有莫大的关系。他列举了一个例子,2005年《YOHO!潮流志》杂志创刊,香港颇具吸引力的潮流杂志Milk迟了一年才进入大陆,“如果不是有这个迟一年的运气,再怎么折腾,怕都很难做起来”。
不过,一个原本不知道杂志如何运作的年轻创业者,竟然能够将潮流杂志做得风生水起,后又转战互联网社区,并腾挪到潮流电商,使之成为孵化本土潮品牌的平台,这并非简单的“运气”二字可以解释。
一
“创业可以很冲动,但你要做充足的准备。”
2005年,在筹办《YOHO!潮流志》之前,梁超用一种笨办法做了一次小规模调研:将从香港带回来的时尚杂志拆开,用A4纸复印多份,装订成册,然后跑到南京的繁华商业区,询问来来往往的年轻人是否喜欢,平时是否能够买到类似的杂志。同时,他还仔细研究了一个杂志的运作流程。最终,《YOHO!潮流志》才得以面世。
2007年,梁超觉得必须做一个互联网社区网站,以改变杂志收入来源单一、内容滞后、缺乏交互等缺点。5月1日,yoho.cn上线,从诞生第一天就没有亏钱,这得益于梁超交代销售提前跟广告主沟通,连同杂志一起售卖广告。
在进入电商之前,YOHO!也不断收到一些二三线城市读者的来信,大部分抱怨无法买到杂志中的潮品。为了保险起见,梁超先从台湾进了小规模进了一批货,做了几本Catalogue(商品目录),随杂志发行,并留下预订电话,结果一天也有一万元的收益。随后,梁超还约见品牌商的负责人,并考察了日本的时尚电商市场,论证模式的可行性,这才有了2008年YOHO!有货网站的上线。
“每一步的idea并不是,也不能是凭空冒出来的。”梁超说。
二
““认识你自己,练就强大的内心。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一个客观而理性的判断。”
直到今天,梁超都不认为自己适合做一家规模公司的CEO,这并非自我谦虚,而是一种清晰的自我认知。他深知自己的兴趣和长项并不在管理上,而是做创意、出想法。
每当他在国外做调研,总是想着那些潮流的设计想法能否复制到国内,以及如何与品牌商做一次超乎想象的时尚活动。梁超今年曾去日本一家商场就餐,发现两三层的小楼房中竟然隐藏着很多时尚品牌,装修风格极其有创意。
最终,梁超试着其中一些有趣的小元素,比如竹子的装修风格,应用到了在YOHO!在上海的一次线下互动上,使得每个品牌的出场都有着独特的潮流风格。这是一种能将看似并不直接相关的元素,巧妙串联起来的能力。
不过,在遇到不适合自己发言的时刻,梁超总是多倾听团队的声音,然后才做出决策。他深知自己对管理财务、管理客户等细节化管理并不太擅长,就以此来选择团队高管,以形成互补。
目前梁超最为关心的问题在于如何将YOHO!请来的优秀高管扭成一股绳,形成协同效应。比如说,原当当的高管钮丛笑加盟以后,分析了新客、复购率、客单价等数据,多次推演,坚信YOHO!有货可以在2015年做到12个亿的规模,却忽略了是否有足够的品牌和团队可以支撑。而原三叶草中国的总经理Judy在看到电商制定的女装开拓计划时,发现一下子要上60个品牌就有些不理解,按照线下的传统思路是一个个去攻克,但在电商运营中,这种单点突破方式又很难黏住用户。
这些既有经验的观点碰撞经常出现,梁超感觉到必须有所改变,就开始着力于团队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每月一次让高管聚在南京开碰头会,让他们逐渐抛弃过去很多的成功经验,在不断头脑风暴中融合为一个高效团队。
“在这个过程中,要多听各方意见,并练就一个强大的内心。”梁超称YOHO!从一开始并没有可以去模仿国外的模式,实际上目前国外也没有一个完全一模一样的网站,一切都是梁超和团队在不断的碰撞当中摸索而成。
三
“投资人的意见要认真听取,但在短视行为面前,必须坚持己见。”
2010年时,正逢电商投资狂热期,很多投资人认为只要砸钱下去就能够做成,甚至有人跟梁超说:“先不要管毛利,什么都不要管,立刻把销售额拉升上去,肯定能行!”最终,YOHO!团队坚持住了,并没有加入电商烧钱的大军,也为旋即到来的电商寒冬,积蓄了足够的抵御力量。
“YOHO!是有机会做成长期企业的,短期行为对我们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梁超称一直认真听取投资人的意见,但潮生意这条路必须由自己的团队来走。
实际上,梁超是交过学费的,在2007年时YOHO!形势看好,曾经花2000万的大手笔去做校园活动和线下广告,结果成效寥寥。这使得投资人非常震怒,好在梁超带领团队及时纠正了错误,将主要精力放在维持良好的现金流上,这次挽救了创业以来最大的财政危机。
截至目前,YOHO!算是垂直电商当中现金流运作较为良性的企业,梁超和团队为此也钻研了各种办法,比如与品牌商签订分期结算协议,由经销变代销,货品出仓再结算等等。
不过,这位喜欢创新、追求不断变化的创始人依然拒绝在媒体上“露脸”,他说不想做名人,不想戴着面具生活,“我只想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过有趣的生活,而不是将我的生活变成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