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叛逆 法国新浪潮之父高达开创电影语言革命

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尚卢高达(Jean-Luc Godard)去世。(图/路透社)

法国新浪潮电影标志人物导演尚卢高达今天辞世,他自1950年代晚期掀起电影语言革命,一路维持叛逆风格,启发多位名导;他并不断与时代对话,在手机摄影时代宣称「电影完了」。

法新社报导,法国暨瑞士籍导演尚卢高达(Jean-Luc Godard)的家人证实,这位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巨匠之一,今天在他数十年来隐居地瑞士小镇罗尔(Rolle)辞世,享耆寿91岁。

尚卢高达的制片表示,他「在家中安详」离世,妻子米耶维勒(Anne-Marie Mieville)陪伴在旁。尚卢高达的家人则说,不会举行正式丧礼,他的遗体将火化,所有丧葬活动不会对外公开。

尚卢高达是推动法国新浪潮电影(French New Wave)的叛逆精神灵魂人物。他在1960年代发表的多部电影作品,改写了电影语言规则。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导,尚卢高达1960年推出首部剧情长片「断了气」(Breathless),将漫不经心的即兴式电影艺术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也成为他风格的代名词。

此后直到法国1968年5月学运(May 68),创作能量爆发的尚卢高达推出「轻蔑」(Contempt)等作品,环绕人性见异思迁、屈辱和反复无常等复杂议题,他以开创性的叙事技巧及粗暴但时而抒情的讽刺语法撼动电影世界,启发了2个世代的电影导演。

尚卢高达说过不少机智格言,例如「一个故事应有开始、中间与结尾,但不一定要按照这个顺序」,成为从劳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到昆汀塔伦提诺(Quentin Tarantino)和保罗汤玛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等跨世代国际名导演的指引。

尚卢高达1930年12月3日在法国首都巴黎出生,生于一个富裕的法国暨瑞士籍家庭。他成长于瑞士城市尼永(Nyon),1949年来到巴黎大学梭尔邦校本部(Sorbonne)研读人类学,但大多时间流连巴黎拉丁区(Latin Quarter)的小型电影院,并在那里结识其他新浪潮名导如楚浮(Francois Truffaut)、希维特(Jacques Rivette)与侯麦(Eric Rohmer)。

尚卢高达习惯在户外场景随兴拍摄,不断挑战即兴创作,改写了电影教科书,并促使电影导演是一部电影的「作者」、是幕后一切创意来源的这个概念普及。楚浮形容他是电影界的毕卡索(Picasso),「制造混乱…却也能让一切成真」。

尚卢高达的电影生涯一开始就争议不断。他在1960年拍摄以阿尔及利亚战争为背景的电影「小兵」(Le Petit Soldat),便遭到法国当局禁演3年。

「断了气」捧红了已故法国传奇男星杨波贝蒙(Jean-Paul Belmondo),两人还合作了尚卢高达1965年大师级作品「狂人皮埃洛」(Pierrot le Fou),这部题材最私密的电影探索尚卢高达与经常合作的丹麦女演员安娜凯莉娜(Anna Karina)分手的痛苦。其他名作包括1964年的「已婚女人」(Une Femme Mariee)及1967年的「周末」(Weekend)。

到了1970年代,尚卢高达转为热衷于革命性政治与毛泽东思想蒙昧主义,在大众眼中几乎成为一位悲喜剧人物。但同时他也进行多年的录影机拍摄实验,并在1979年某程度上重返商业电影拍摄。

尚卢高达在1980年代推出「崇高三部曲」(trilogy of the sublime)电影,包括1982年的「激情」(Passion)、1983年的「芳名卡门」(Prénom Carmen)与1985年的「万福玛利亚」(Je vous salue, Marie),探索女性气质、大自然和宗教等议题。

尚卢高达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曾在1987年与1998年两度荣获法国凯萨电影奖(César Award)荣誉奖,并在2010年获颁美国奥斯卡金像奖(Oscar)终身成就奖。

尚卢高达在2011年英国「卫报」( The Guardian)一篇难得的专访中表示:「电影完了。有了手机,现在每个人都是作者。」他借此自我嘲讽他常被引用的一句座右铭:「摄影是真相,电影是每秒24次的真相。」(译者:张正芊/核稿:林治平)11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