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看台湾》台湾工艺演译转型 为创作面貌写下注解

台湾工艺演译28+特展2日开幕,图为2019的得奖作品生命特征,创作者张凯(一日一)破除木材的硬性印象,发展成迳自柔软可塑的流线曲度,表达生命由中心向外发散、找寻出路,在不段的绕动后重获平衡。(郑任南摄)

台湾工艺演译28+特展2日开幕,图为2019的得奖作品生命特征,创作者张凯(一日一)破除木材的硬性印象,发展成迳自柔软可塑的流线曲度,表达生命由中心向外发散、找寻出路,在不段的绕动后重获平衡。(郑任南摄)

2009年得奖作品「变奏山水」横贯展场,创作者李侦绫以电脑提花织机编码转换,解构再呈现,远观即为一长条渲染的水墨,在反复织作过程中,用手工换线不断进行协调与对比,最终成就视觉上的风景变奏。(郑任南摄)

2008年由台东监狱受刑者创作的得奖作品「驱邪祈福-新船祭」,以传统的二维蔺草编织以立体化编法,表现出兰屿达悟族新船下水典礼的场面,热闹而生动。(郑任南摄)

2009年的得奖作品「筑构&足够」,创作者黄明珠以心中理想的空间为规范,逐一添加建造,如同砖瓦的叠砌,由单位元素组合成有机形式,运用整体和聚集的概念,筑构完满且动感,粗旷的铁钉座架对比银的柔美光泽,一切都在纤细的秩序中娓娓道来。(郑任南摄)

2017年得奖作品「潜艇方舟」,创作者银济春打造出大洪水来临前动物们日夜打造的方舟,启航之时仍带上了婴儿,当螺旋桨旋转启动,各司其职的动物们跃然纷呈的热闹景象。(郑任南摄)

2007年的得奖作品「蜕变」,创作者刘青芳将独角仙下蛋、幼虫、成蛹和羽化成虫的生态在一树枝上写实呈现。(郑任南摄)

李永得部长参观展场,现场欣赏1999年的得奖作品「蛾舞」,创作者王贤民以完整的漆工艺在柱型球瓶呈现一场华丽的群蛾逐光之舞。(郑任南摄)

台湾工艺演译28+特展2日于北市新光三越百货开幕,主办单位将过去28届「台湾工艺竞赛」的精华得奖作品进行展出,同时也宣告「台湾工艺竞赛」转型为「台湾工艺奖」,扩大奖掖范畴,将以更宏观、更全面性的角度来奖励工艺领域人才,对于扶持工艺人才的协力者同样给予肯定。

本次的「台湾工艺演译28+」特展以「舞台」概念展现,梳理过去28年的竞赛作品中所呈现的特出「形制」、「秩序」、「当代性」与「社会性」等创作面貌诸多创作面貌,为过去的累积与现在的转型写下注解。

文化部长李永得、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张仁吉及财团法人新光三越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吴昕阳等来宾皆亲自出席,共同宣告启动转型。 台湾工艺中心表示,台湾工艺产业发展随着政经社会变迁,每个时代各有不同对应及支持产业发展的方式,「竞赛」即其中一种。透过竞赛提供工艺人才发表与发挥能力的舞台,给予荣誉和奖金的激励与支持。转型后的「台湾工艺奖」,对应当前社会趋势,不只奖掖个人卓越创作,亦奖励提供良好创作环境或资源予的协力者或事件,肯定其于知识、技术、场域、资本、其他支持资源或收藏、教育、社会推广及其他实践行动等,对于建构工艺人才支持系统之贡献,这些共同优化整体创作环境的作为令人敬佩,也必须让社会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