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看台湾》香蕉丝断裂百年 马偕搭桥女接线
获文化部「人间国宝」认证的严玉英(中)香蕉丝编织作品,在2022年台北国际时装周由设计师陈劭彦(中左)运用在时装设计中,模特儿走秀后严玉英登台亮相。(黄子明摄)
越配陈式凰(右)认真又勤快,已经把所有制作流程学得很专精,成为香蕉丝工坊台柱之一,她下班回家还会用地织机编织作品,补贴家用,女儿朱芳莹自幼耳濡目染,也熟悉各项操作。(黄子明摄)
为传承香蕉丝工艺,偕淑月(右起)、严玉英母女、越配陈氏凰共同参与新社国小民族文化课程的香蕉丝编织课程教学。(黄子明摄)
新社香蕉丝工坊成员严玉英(前排左起)潘乌吉、许来富、董湘莲(后排左起)、潘静英、陈氏凰、简湘妍为不同世代、不同族群、不同国籍的一群女性,她们戏称是联合国,共同复振香蕉丝文化;其中潘乌吉已经辞世。(黄子明摄)
越配陈式凰(左三)不仅熟悉香蕉丝编织工序,她也完全融入噶玛兰文化,舞蹈祭仪样样都参与,深获族人认同。(黄子明摄)
偕淑月(右一)、偕淑琴(左二)姊妹为传承香蕉丝工艺,携手返回噶玛兰族原乡宜兰壮围奇立板社教导族人香蕉丝编织工艺。(黄子明摄)
新社香蕉丝工坊成员正在刮香蕉丝。(黄子明摄)
严玉英(左)利用孙女偕韵茹放假返家时教授香蕉丝编织,目前香蕉丝工艺传承面临年轻世代断层危机。(黄子明摄)
现任丰滨乡新社部落噶玛兰头目谢宗修(前左)与工坊经理潘静英(前右),带领新社国小学童上香蕉丝课程的砍树活动,事先以酒水祭拜祖灵。(黄子明摄)★《中时新闻网》关心您:饮酒过量,有碍健康。酒后不开车,安全有保障!
新社香蕉丝工坊经理潘静英(左)与同事整理晒干的香蕉丝。(黄子明摄)
新社香蕉丝工坊唯一男性工作人员张春山(见图)正在剥香蕉叶鞘,以备刮丝;他本身为阿美族人,负责砍伐香蕉树。(黄子明摄)
越配陈式凰(右)吃苦耐劳,除了在工坊编织香蕉丝,工作之余还与丈夫朱永静耕种1.2甲的稻田。(黄子明摄)
新社香蕉丝工坊经理潘静英(左)与同事整理晒干的香蕉丝。(黄子明摄)
新社香蕉丝工坊唯一男性工作人员张春山(见图)负责砍伐香蕉树,以备刮丝;他本身为阿美族人。(黄子明摄)
新社香蕉丝工坊唯一男性工作人员张春山(见图)负责砍伐香蕉树,以备刮丝;他本身为阿美族人。(黄子明摄)
新社香蕉丝工坊经理潘静英(左)与陈氏凰经常到各地参加展售会,推广噶玛兰香蕉丝商品。(黄子明摄)
越配陈氏凰(左)与丈夫朱永静(右)收割稻谷前,依照噶玛兰族习俗,在田埂祭拜祖灵。(黄子明摄)★《中时新闻网》关心您:饮酒过量,有碍健康。酒后不开车,安全有保障!
越配陈氏凰(左)下班回家还会用地织机编织作品,补贴家用,女儿朱芳莹(右)在祖母陪同下在旁练习编织。(黄子明摄)
2022台北时装周邀请5位时尚设计师,结合5位文化部认证人间国宝编织,推出《遇见:原住民族人间国宝跨界时尚》服装秀,噶玛兰族严玉英作品展出结束,由设计师陈劭彦陪同,走上伸展台向观众致意,这场跨界又跨世代的时尚盛宴,其实也是噶玛兰族跨越百年时空与马偕的对话。
加拿大籍长老教会传教士马偕1871年抵台,开始在台湾的传教工作,直到1901年去世安葬台湾,其间马偕两度返回加拿大述职生活,1893年第二次返乡时,他带回600件台湾民俗文物,约三分之一为原住民文物,其中两件噶玛兰族女子礼裙,历经一百多年,意外成为噶玛兰香蕉丝工艺传承的重要线索。
如今在噶玛兰族主要聚居地花莲丰滨乡新社部落,一群不同世代、不同族群与国籍的女人自称「联合国」,如今已成为复振噶玛兰香蕉丝编织的常任理事国,她们借助两张2011年拍摄当年随马偕返乡的女子礼裙照片,重新找回祖先失落的工艺。
以新社香蕉丝工坊为主体的复振团队,目前有获得文化部认证「人间国宝」的严玉英,人称「偕妈妈」,是已故噶玛兰族复名运动领导人偕万来遗孀,62岁才学香蕉丝编织,弥补小时候未能跟妈妈习艺之憾,现年85岁的她不仅精通编织及相关制程,对引介工具和技术的族语也相当熟悉,如今在文化部「人间国宝」重要传统工艺保存传习计划支持下,希望透过师徒制手把手将技艺传给下一代。
偕淑月、偕淑琴姊妹长年跟随妈妈严玉英投身香蕉丝复振,淑月从台大人类学系已故教授胡家瑜摄自安大略博物馆礼服照片,透过电脑与投影机放大研究织纹,重绘织法由族人复织女子礼裙图纹,终让消失百年的先人智慧得以重现;淑琴应花莲县噶玛兰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bauki angaw(潘朝成)之邀担任工坊总干事,总理整体运作及推广行政工作;偕家人祖先因受洗成为基督徒,汉姓遂取前往宣教的马偕姓氏而来,如今后人又循马偕文物机缘传承族群文化,冥冥之中自有巧合。
来自越南的噶玛兰媳妇陈氏凰,不仅跨越国界、族群与文化隔阂,融入当地生活,噶玛兰祭仪、舞蹈表演,以及学校香蕉丝教学都可看到她的身影,编织手艺快又好,所有香蕉丝材质处理过程皆能得心应手,每天从工坊下班后,忙完家务她会用地织机编织香蕉丝产品贩售,补贴家用;唯一的女儿朱芳莹从小耳濡目染,也习得好手艺,香蕉刮丝、编织样样上手。
工坊中其他成员包括噶玛兰族经理潘静英及泰雅族的简湘妍、阿美族的董湘莲,即便有人退休了或当了阿嬷,每个人都同样热爱香蕉丝编织,对传承仍有使命感,只要有展演机会就到处奔波推广。
马偕百余年前搭起的桥,让噶玛兰香蕉丝编织从黑白变彩色,复名运动后,族中女性长者Abi(朱阿比)、Ibay(潘乌吉)、Ayok(潘阿玉)与Api(朱阿菊)相继投入复织及传艺,如今已开花结果;但一切并非就此一帆风顺,就如偕淑琴所言,现任艺师年岁渐长,目前却找不到年轻人愿意加入,成了这独特编织技艺延续的最大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