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深圳奇迹经验反制美国
旺报社评
扫描QR code参与线上讨论
深圳迎来经济改革开放40周年,用「经济奇迹」形容这个当年小渔村的变化,丝毫不为过。深圳是大陆首批开放经济特区中最成功的一个,不只经济总量、居住人口、产业规模飞快增长,城市发展也远比同期的珠海、汕头和厦门,来得更为快速且成功。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深圳1979年GDP总量不过1.96亿人民币,连四线城市都排不上,2019年深圳GDP达2.69兆人民币,是40年前的1.4万倍,仅次于上海及北京,成为经济总量第三大城市。
为何深圳可以从一个偏僻荒凉的小渔村,发展成为最火红的一线城市?除了享有经济特区的税赋与土地优惠外,产业不断配合外部环境变化迅速升级转型,并汰换劣势项目,或许是更关键之所在。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产业结构主要是以「三来一补」的传统加工制造为主,强调劳力密集,赚的是低毛利的代工组装钱。随着资通讯时代的到来,相关的电子产品与零组件生产,愈来愈强调制造技术的加值与服务,深圳陆续推出多次「腾笼换鸟」政策以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步调。之后,又能随着金融科技、互联网及5G世代的兴起,培育出包括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及大疆等在内的新兴科技企业,让深圳一举成为创新之都。2019年深圳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新能源与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63兆人民币,几乎是深圳GDP的全部组成,显见深圳产业创新转型相当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从「加工」到「制造」再到「创造」的升级转型过程中,淘汰粗放型产业,并非完全出于政府的政策因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市场力量。也就是说,不同于北京或上海等地区由政府或国企主导产业发展,深圳的产业升级转型更像是由华为及腾讯等民营企业所驱动。深圳高达96.3%企业为民营,深圳A股上市企业中,民营企业超过200家,比重将近2/3,远大于北京及上海A股上市的民营企业比重,民营经济才是深圳经济活力所在。
另一方面,在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中,中小企业扮演的支柱角色不容忽视。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小企业203.4万家,占企业总数99.6%。标示着创新转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约1.4万家),中小企业占比更是远超过8成。对整体GDP的贡献,则将近一半(约48%)。
华为、腾讯、大疆等知名科技巨头,能够从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为大型跨国企业,凭借的就是深圳提供的大量市场养分及相对开放的筹资环境。这些数字都在在突显出,中小企业所代表的民营经济力量,才是拉动深圳经济快速发展的推手。
深圳经济奇迹背后,不只是经济改革开放与产业升级转型的政策力量,更是民营经济与市场主导精神的运作。面对中美贸易冲突日渐加剧,应为北京当局带来启发。经济或产业发展不能只单靠国家力量的支持或补贴,而更需要凯因斯那只看不见的手因势利导。要让市场力量运作得更顺畅,就需要营造更开放的经济环境。
最近为反制美国的进一步制裁,大陆内部一直有声音,认为应该全面升高对美姿态,不能让美方借由贸易协议谈判予取予求。清华大学知名教授李稻葵日前就建议,北京或许可以考虑放弃美国及欧洲市场,全心专注发展大陆内需及一带一路市场。其所持理由为,凭借这两个地区的庞大人口与未来需求,就足以支撑并养活中国企业。
这样的思维固然政治正确,对经济发展而言却极其危险,恐怕会带来难以估计的伤害。不管是对大陆或全球经济来说,都是如此。原因很简单,过去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全球贸易与经济,基本上是蛋生鸡与鸡生蛋的关系,任何封闭、小圈圈式的经贸模式,虽会提升区内贸易行为,却可能阻碍全球经贸的发展。更何况,以中美分居全球一、二的贸易规模,两极化的发展,只会削弱全球化带来的好处。
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始点,而非结束,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深圳所创造的经济奇迹,足为全中国借镜,更开放的市场,才是对抗美国最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