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博探访八千里路云和月
其实,学校里也有很多外籍学生,来自欧美、东南亚、日本、南韩,在与这些外籍生的相处上,我们似乎不那么怕生,即便语言不通,也敢用勉强会的几句英文彼此沟通,但为什么这些陆生到了我们身边,明明使用的都是中文、在文化历史上也几乎一脉相承,但却存在着那样大的落差?
对陆生感到好奇
「这是一群怎样的人呢?」在开口向第一位陆生打交道之前,我心里有许许多多的问号。口音有点难以辨识,但是放慢来听又似乎都听得懂;他们对人客气,学习认真,但是与我们之间,似乎总是有那么一丝丝的隔阂和情怯。
班上有位从上海来的陆生同学,我们之间原本仅有过几句礼貌性的交谈,互相问一下上课笔记、作业内容等等。
有一回,她在课堂报告时介绍民国时期的上海滩,整个报告过程讲得活灵活现,配合著影片播放,让我感觉似乎真的置身在那个年代的上海滩。
下课后,我走去向她询问,表示我对刚才她报告的内容所提及的上海滩及十里洋场的历史很感兴趣,有一些更深入的问题想请教她,便相互交换了facebook帐号。之后,时常与她在脸书有所互动,她的脸书上最让我感到好奇的,是经常会转贴些微博和人人网的讯息,往往都是很有内容、新奇有趣的文章,时常让我拍案叫绝。
有次一起用餐,我请教她关于微博和人人网的使用方式,她便认真的向我讲解起来:「其实,这些社群网络的基本操作概念都是类似的,顶多就是使用方式、功能上有点不同,微博上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海量资料,主要是因为我们人多呗,什么千奇百怪的想法都有,刚好现在有网路了,信息量就一股脑的爆发出来,每天都有不同的新花样。」
学着过滤海量资讯
她说,由于大陆各省都有自己的风土民情,十三亿的人口基数实在太庞大,即使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在使用,每个人一天发一则讯息,也是台湾全部人口加起来的五、六倍讯息量。因此,如何在这样的海量讯息中仔细挑选过滤,寻找值得阅读的资料,才是最重要的。
许多陆生在来台湾以前,早已借由网路的流通性认识了台湾的各个角落,虽然与实际亲身体验还是有差别,但我光是听她讲述起台湾各个景点时那副如数家珍的样子,我便可以想像对于她们而言,从网路上认识台湾的管道是多么的轻松,却也同时意义重大。
我不禁好奇:「所以,如果我想更多的认识大陆,除了看旅游的书,除了看各地的人文历史资料,是不是也该多多使用你们的社群网路?」
她思索了一会儿:「这个自然,你能透过微博上网友的留言,看到最新消息,也可以学会很多我们那边的一些常用的顺口溜、口头禅,这对于你之后认识大陆朋友很有帮助,就像我们来台湾这里偶尔秀几句台语一样,大家都会感到很亲切。不过呢,我们大陆的网友在网路上的发言挺辛辣又直白,你可能需要适应一下。」
我听了她的建议,开始学着使用微博、人人网、QQ、微信……上面的海量讯息让我眼花瞭乱、目不暇给。就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到什么都觉得新鲜有趣,特别是那上头有许多有趣的段子,把各种时事评论化为简单的顺口溜,让我见识到大陆网友的机智和幽默,也对他们关心社会时政的方式有了不同的见解。
那位上海同学寒假回大陆,我们依然用微信保持联络,透过网路,我们分享了许多生活片段,远比在学校上课时分享的多,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我们都把对方当成一面映照出自己优缺点的魔镜,也借由对方,在彼此的「对岸」探索更多的未知与好奇。
探索彼此的对岸
时日一长,我在微博上也有了许多大陆网友,从他们的微博上,看到了现代中国大陆的各种面貌。有的理性、有的偏激,各种嬉笑怒骂,呈现出各省各地、不同年龄阶层和教育背景的不同声音。我相信这些声音是可贵的,除了促使社会重视,也让大陆政府感受到民意走向。
过去,中国有句老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而网路的普及,使得政府不能再无视人民的心声,虽然大陆现在对于网路控管仍有限制,但相信时间一久,终究会找到平衡点与突破口。更重要的,大陆网民所呈现的蓬勃生气,是让世界看见大陆的一扇重要窗口,之于在台湾的我们,那更像是一道任意门,让我们从陌生和好奇之中,走进大陆,探访那存在先人记忆里的「八千里路云和月」。
透过网路走进大陆
与这些大陆同学的交往,使我看到了一个更崭新的可能,原来,跟我们一起使用华文阅读和书写的,有那么多仍待发掘和学习;过去因为历史纠葛而停滞的两岸交流,从而开启了新的篇章。
假以时日,两岸的中华青年儿女,可以借由各自的社群网路,更加认识对方,从中了解彼此的制度习俗、社会现象,最关键的,是让彼此的价值观相互激荡磨合,创造一个属于我们共同的未来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