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健康論壇/超高齡社會 智慧醫療將成解方

二○二四永续健康论坛十一日在台北登场,联合报健康事业部营运长吴贞莹(左起)、天晟医院院长郑贵麟、小港医院院长郭昭宏、高医大附设中和纪念医院副院长戴嘉言、医师公会全联会副理事长陈相国、台中荣总院长陈适安、清大校长高为元、台湾医事法律学会理事长张朝凯、中华民国高雄医学大学校友总会荣誉理事长蓝传盛、理事长谢尚廷、高医大校长杨俊毓、高医大董事会董事长陈建志、准卫福部长邱泰源、天成医疗体系创办人张育美、中华民国高雄医学大学校友总会辅导理事长梁明圣、台湾医务管理学会理事长洪子仁、林口长庚医院院长陈建宗、高医大附设中和纪念医院院长王照元与联合报健康事业部策略长洪淑惠等专家共襄盛举。记者曾原信/摄影

五二○新政府上台后,面对超高龄社会、少子化、医护缺工的夹击,智慧医疗辅助医护工作,成为提升病人安全的重要发展,透过远距医疗也可消弭偏乡医疗差距,达到健康平权。然而法规未全、健保补助、软体产业缺乏、医科文化不相容,成为智慧医院落地的四大挑战,急需整合。

今年适逢高医大七十周年,高医大邀集优秀校友们共同举办「二○二四永续健康未来医疗趋势论坛」,由高雄医学大学、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中华民国高雄医学大学校友总会、天晟医院主办;台湾医务管理学会、台湾医事法律学会与联合报健康事业部协办,齐讨论智慧医疗科技、大病人小医院、友善医疗环境等议题。

准卫福部长邱泰源指出,在科技持续努力下,也永远守护以人为本。财团法人私立高雄医学大学董事会董事长陈建志、前立委暨天成医疗体系创办人张育美也指出,疫后加速了医疗科技的整合,数位医疗成为重要发展,也可促进医疗平权改善就医环境,但目前碍于法规限制、各医院系统各行其是,待持续整合。

明年台湾就迈入超高龄社会,高雄医学大学校长杨俊毓提及,老年人口的增加及照护人力的不足,将成为现代社会重大挑战,新冠疫情使得台湾在科技与照顾领域的结合成为显学,智慧医疗将更有效率地照顾民众健康。

清华大学与高医大即将共同打造智慧医院,清华大学校长高为元指出,以智慧医院与转译医学为主的跨域合作,联手打造达九百床规模的医院,平时可为急性一般病床使用,疫情时可转为防疫专责病房。

健保署长石崇良指出,利用数位科技推动的大家医整合照护计划已启动,透过疾病风险模型,将病患分流到各级医疗院所就医,提升照护品质。

高医大持续于偏乡服务,消除C肝的经历也获医疗奉献奖。陈建志表示,医界应思考如何提升医疗资源有效应用、运用数位科技完成医疗转型,并透过远距技术消弭偏乡医疗差距。

事实上,智慧医疗科技不只可协助医师手术,还能对疾病预警、照护及追踪,在管理上也省力不少。台中荣总曾是国际认证台湾第一家的智慧医院,院长陈适安指出,推行智慧医疗,是要将风险降到最低,中荣与阳明交大携手研发的「Healthcare GPT」,其中一个是Call center AI,预计六、七月开始可提供民众即时线上文字回答,让弱势、超高龄族群也能感受到智慧医疗的效率。

台湾医疗及科技产业闻名全球,智慧医院却屈指可数。张育美指出,医疗端提出问题,科技要帮忙解决问题,两者相容才能对人民产生最好的帮助,但美国跟台湾都没有成功,原因在于临床路径与科技尚无法结合,仍需努力。

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院长王照元指出,AI无论如何应用,都要先收集资料整合再发展,才能落地应用,且系统要相容才能让AI更有效益,目前AI已能生成病历,但并不合法,法规如何与时俱进也是重要课题。

美国的癌症中心曾试图引进AI系统,却因与现有的SOP有落差而失败,十年前,美国FDA规定,软体应用在医学上都必须设监测机制,未来如何在保障病患隐私的同时,有效利用数据进行管理和研究,都需要遵守国际法规。

「健康台湾推动联盟」成员、医师公会全联会副理事长陈相国表示,目前面临「受限法规,医疗数据取得困难」、「健保补助有限,医院缺乏推广诱因」、「台湾缺乏软体产业」与「医界与科技业文化大不同」四大挑战,期待透过基础建设、远距长照、居家在宅医疗的施行,让「高龄照护不是梦」。

中华民国高雄医学大学校友总会理事长谢尚廷、荣誉理事长蓝传盛、辅导理事长梁明圣都说,高医大优秀校友在医疗场域各有所长,共同维护民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