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健忘症狀應該看哪科?神經內科,精神科?醫:有「這症狀」共同看診!

假如担心出现失智症状,应该先挂老人医学科,还是神经内科呢? 图/freepik

失智症中心

假设你或妳的亲人脑袋里,藏着一块橡皮擦,而这块橡皮擦还会主动地,一点一点抹去你或亲人生命中曾经历过的足迹与记忆,面对此情此景,身旁的人该怎么办,又要如何面对?

这块无形的橡皮擦「正在做的动作」,正是现任北医附医神经内科主任、也是失智症中心负责人叶笃学,这二十多年白袍生涯里、研究了一辈子的课题。

B女士是发生在叶笃学的诊间中的许多故事之一。B女士和先生是大学同学,一路从相恋到结婚,共组家庭、生养孩子,忙碌一生也步入退休享福年纪,她个性活泼外向且热衷教会活动。因为新冠疫情的缘故,许久未见的孩子有机会回国团聚,看似美好的生活,却因一次突如其来的迷路而乱了套。

那是一个寻常的早晨,出门参加教会活动的B女士久久未返家,全家人紧张得出门寻觅,却在巷口发现B女士在同一个巷口绕圈圈,找不到回家方向。有意识的女儿就与父亲讨论,带母亲就医咨询。

就医当日,B女士在家人陪同下看诊,但她直觉自己没病,为什么要来看医师?叶笃学先透过聊天让她放下心防,取得信任后,便做了一些简单测验,例如请她记下三样东西、减法运算、画时钟等。他从中发现B女士确实有短期记不住的现象,因此安排进一步的神经心理评估,例如临床失智评估量表(CDR)、智能评估等衡鉴工具,并安排血液检验和脑部影像检查。

再次回诊时,叶笃学从B女士的女儿口中得知,当日就诊结束后,母亲与父亲大吵一架,母亲认为自己没事,但家人却把她当老人痴呆看待。而在教会活动时,家人发现母亲会频频在台上忘词,甚至排斥与人社交,B女士自己则因此十分沮丧。

当医师与家人试着让B女士了解自身现状,她当下完全无法接受,并愤而转身离开诊间,留下担忧的女儿及先生询问医师,日后该如何应对与治疗。叶笃学也说明了延缓病程的治疗方式,像是参加延缓失能照护据点课程、药物控制等。

再次回诊,是由女儿代替B女士前来看诊,女儿口述:「当天回去后,与母亲促膝长谈,得知外婆便是因为失智症而离开,因此母亲心中出现挥之不去的阴影,不想步入和外婆同样的道路,才一直无法接受自己的病况。」

了解B女士的担忧后,叶笃学和B女士沟通,并转介失智症个管师协助家人,帮助她试着了解失智症并不可怕,可以透过一些训练或药物治疗来延缓病程,鼓励她依然可以参与活动。再次回诊后,B女士与丈夫一起前来,并向医师分享期间参与课程照片及成果。

一路走来,全家人的生活如坐云霄飞车一样高潮起伏。

问题来了,假如担心出现失智症状,应该先挂老人医学科,还是神经内科呢?

记性不好,不一定就是失智

叶笃学给了答案:「神经内科。」在北医附医的神经内科和精神科都有看失智症的专业医师,但何时会有跨团队介入?他说:「在照顾过程中,病人可能出现情绪行为障碍问题时,我们就会与精神科医师共同会诊。」而所谓的情绪和行为障碍,包括病人有时候会出现妄想或是幻觉;最常听到的两大情况就是:病人老觉得自己东西被偷,其次是怀疑另一半有外遇。

由于有些病人因病况变得没有安全感,所以会更加紧黏着家属。叶笃学曾经有位病人,他妈妈基本上根本不能离开病人视线一步,「这就是有神经精神症状的问题,可能有忧郁或焦虑,需要精神科协助。」

忧郁与失智,一线之隔。有些人的精神状况没什么问题,只是开始健忘,就会先选择挂神经内科,而不是精神科。但是,如果出现妄想情况,就需要两科医师一起讨论,是否用药需要调整或进行心理治疗等等。

忧郁症表现得像失智的个案,平均约占看诊人数五%左右。假性失智的忧郁症患者,大多是较为年轻者,有的人三、四十岁就说自己健忘;有的可能是工作压力,或照顾家人濒临崩溃边缘,都可能会引发心理层面的障碍。

至于一般人如何判定自己有初期失智倾向呢?现在一般常用是AD-8 量表测试,八个问题中如果符合两个以上,就建议寻求医疗诊断。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人死之后要过鬼门关路经黄泉路,在黄泉路和冥府之间,有条忘川河为分界,人一渡川就会忘记前尘往事。宛如失智风暴来袭,「忘川」之域提早遇见,或许已经不可逆,但叶笃学跟他的团队试图让记忆再留存久一点而努力着。

《生命关键、健康永续 北医附医全人医疗的温柔革命》。 图/发光体出版

本文摘自《生命关键、健康永续 北医附医全人医疗的温柔革命》,2023/07/26 发光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