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流泪拍下导弹袭击!黎巴嫩华商为难民提供“中国炒饭”

从黎巴嫩边境通往叙利亚的火车“一票难求”,难民睡在车站度日。即使是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公立学校、废弃楼房、广场地标等已经成了避难所……

黎以冲突加剧二十余日,黎巴嫩难民人数上涨至百余万。越来越多人在战火中流离失所,被迫离开黎巴嫩寻求安定生活。

战火中,从黎巴嫩起飞的中东航空(受访者供图)

10月8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介绍,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已经安排两批次共215位中国公民,分别搭乘轮船和包机从黎巴嫩安全撤离,其中包括三位香港居民和一位台湾同胞。

协助本次撤侨行动的中阿文化商贸交流促进会会长赵颖,却并不在回国名单里。在黎巴嫩生活二十余年,她和十余个华人家庭选择继续留守在黎巴嫩。他们也成了大家最大的牵挂,“安不安全?”“生活受到哪些影响?”……

连日来,潮新闻记者采访了三位仍在黎巴嫩的华人华侨和中国游客,他们的亲历也正是黎巴嫩当前局势下普通民众的生活缩影。

医院血库缺血,

公立学校住满了逃难的人

学校、超市、健身房和家,构成了黎巴嫩华人赵颖当前四点一线的生活。

10月1日,中国政府组织先后两批撤侨时,侨居贝鲁特23年的赵颖决定留下来。既是因为自己所在的地区暂时相对安全,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丈夫孩子无法离开,她要在这里陪着他们。

10月8日,潮新闻记者联系到赵颖时,她正在为第二天孩子的开学做准备。她们一家生活在贝鲁特北部的一处高地之上,战争尚未波及。那些尚未回国的华人华侨大概有十几人也都居住在安全区内。

贝鲁特“安全区”景象(受访者供图)

但绝对的“安全区”是不存在的,赵颖也无法预料未来战争会如何发展,她只是尽量维持当前的生活节奏。“高地上的不少人已经选择移民,以前熙熙攘攘的街道也变得稍显冷清。”赵颖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非安全区的死伤消息不断传到赵颖的耳中。“我司机的父母就住在贝鲁特南郊,那里是被轰炸最严重的地方,家里的房子已经被夷为平地。而他们的邻居,就在回去看一眼店铺的功夫,被导弹炸死了。”赵颖说,每天都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大量死伤的消息,医院血库也缺血,非常悲惨。

难民驱车涌向贝鲁特的国际机场(受访者供图)

战争让赵颖感到最焦虑的还是孩子的学业。“公立学校的课程已经全部停掉了,校舍全部用来接收难民。我的孩子在私立高中上学,之前也一直是上网课,昨天问卷调查后,说是可以去学校上课,但要家长自己送过去。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跑出去,很害怕会有危险。”赵颖说。

身为中阿文化商贸交流促进会会长的赵颖,一直致力于中阿国家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她告诉记者,不少人向她抱怨经贸方面的影响,货物没法到达贝鲁特港口、黎巴嫩客户联系不上、支付通道受阻等等。“很多人的货物生产出来,都不敢往这边运,客户也不敢签收,商贸完全是停滞的状态。”赵颖说。

在贝鲁特,不少人正在急售房产。“贝鲁特南部的房子,比如一栋三四层的别墅,还带着院子和很大面积的土地,可能都卖不了两三万美金。就算在贝鲁特的安全区,现在房价大概也跌到了之前的60%-70%。”赵颖说。

像赵颖一样留下来的还有华人褚悦(化名),她丈夫是黎巴嫩人,已经在黎巴嫩中北部港口城市阿姆希特生活了5年。她告诉记者,因为孩子学校在贝鲁特机场旁的山上,而山下的区域是以军轰炸的重点,基于安全考虑,学校之前一直是停课状态。

“另外,周边的物价没有明显上涨,这个区域内大家的生活状态还好。但有些地方不能去了,比如南部老家,现在正是橄榄成熟的季节,往年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在老家摘橄榄榨油,现在那边很多房子已经被炸毁了。”褚悦说,自己丈夫也有亲戚家住在南部,夜里遭到以军的导弹攻击,全家六口人全部遇难。

在赵颖提供的某华人家属在贝鲁特南部拍摄的一段影像中,记者看到荒凉的街道上空无一人,瓦砾、碎石、大火布满主干道,不少倒塌楼房的断壁残垣上留有数不清弹痕,以前的家已不成家的样子。

中国游客距导弹爆炸点仅数百米

在一枚枚炮弹的猛烈爆炸下,贝鲁特的防空警报频繁响起,远处警笛声连绵不断……

正在黎巴嫩旅行的海南人小谢,距离最近的一次导弹爆炸,仅仅数百米。“眼前的建筑和草地燃起大火,升起滚滚浓烟。”这一幕让小谢惊愕不已,而更令他彻夜难眠的,是盘旋在黎巴嫩上空的以色列飞机和伴随一整夜的救护车急促的呼啸声。

黎巴嫩贝鲁特一处遭以色列导弹袭击(受访者供图)

在黎巴嫩直击战争的真实一幕,小谢颤抖地拿起手机,记录下一幕幕悲情。“我一边拍,一边情不自禁地流眼泪。”小谢介绍,北京时间10月6日晚,他从伊朗坐飞机抵达贝鲁特,整个航班只有三名乘客。

“一下飞机看到黎巴嫩民众都在往外逃,很多人在机场等航班,很少有人会主动来黎巴嫩。”小谢走在贝鲁特街上,一路所见的景象和他朋友在今年7月来时拍下的照片,有着明显区别——部分房屋受损,一些难民在贝鲁特市中心广场、雕塑等地标性建筑附近支起帐篷,作为临时避难点。

贝鲁特市中心一处难民聚集地(受访者供图)

“看到街上的车,都往机场、叙利亚方向开。一些豪车被遗弃在路边,车主已经撤离。”小谢说,从豪车、商业街可以看出贝鲁特民众比较富有。但这些都停留在战争前的“繁华”,如今满地的难民,很难再让人将其与“富足”关联。

抵达黎巴嫩的第一天,小谢还遗憾获悉,他最翘首以盼的巴尔贝克罗马神庙遗址——一座拥有超过2000年历史的宏伟建筑,世界上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罗马神庙之一,其附近竟遭遇了导弹袭击。“黎巴嫩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景点,正在战乱中失去该有的价值。”小谢为此深感痛惜。

一位黎巴嫩老人,在得知小谢的游客身份后,还向他道歉:“对不起,给你带来不好的体验。”

截至记者发稿,小谢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已经待了三天,他感受最深的是黎巴嫩民众的勇气和信心——在炮火轰鸣之际,黎巴嫩旅馆老板给予他温暖的拥抱,让他不要害怕;路上乞讨的难民儿童,在接受帮助时只要食物,不肯收钱……

小谢探访贝鲁特难民营(受访者供图)

原本黎巴嫩是中亚旅游环线必不可少的一站,风光秀丽,景点丰富。而当下,一片片废墟附近只剩下匆匆而过的行人,就地而睡的难民,以及开到路中央的坦克和日夜巡逻的军人。

尽绵薄之力,

让黎巴嫩难民吃上“中国炒饭”

在贝鲁特滨海大道,沿线几公里的路边都是支起的简易帐篷,因战争而逃难的人居住在这里,吃了上顿没下顿。

还有不少涌入贝鲁特的难民,有些甚至没有帐篷,在路边、在校舍内席地而睡。

在黎巴嫩经营中餐馆的浙江人明哥看到如此景象,心生忧虑——再过几天,黎巴嫩将迎来雨季,他担心,这些难民的安置或成问题。

明哥在黎巴嫩已有20余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如此多难民。继黎巴嫩寻呼机爆炸事件以来,做好炒饭、炒面,让儿子将这些送到难民营,成了明哥每周的习惯。“能帮一点是一点,总不能见死不救。”明哥说。

明哥为难民营送去的食物(受访者供图)

赵颖建立了一个“黎巴嫩华人群”,大家在群里为需要帮助的华人提供援助,也为当地的黎巴嫩难民尽一些绵薄之力。

“之前撤侨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会在群里相互通知,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常常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看着他们那么辛苦,我们也做点沟通联络等能做的事情。”赵颖说,当地的华人华侨也给难民捐款捐物,把自己的旧衣服、毛毯等物资拿出来,分享给路边逃难的黎巴嫩人。

这几天,在防空警报“疯狂”的呼啸声中,小谢特地探访了贝鲁特多个难民聚集地,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看到特别绝望的民众,还有在战争中受伤的孩子,每个普通人都在期待回归正常生活。”

“到处是废墟和难民,满大街的岗哨和运兵装甲车,让人无法相信这是曾经的中东小巴黎。”小谢说,在战火中受伤最深的是孩子,能从他们充满泪水的眼里,看到对战争的厌恶。

在路上得知黎巴嫩难民缺食物,小谢特地在便利店购买了一些物资送去。在贝鲁特一处黄色建筑的难民营,小谢刚进去便看到很多失去家园的孩子。他把面包、水给他们,有些妈妈看到可以领取食物,也带着孩子拥上来。

此刻,战火正真实地降临在他们身边。连日来,黎巴嫩连续遭受以色列空袭,天空中升起一片片巨大黑色“蘑菇云”,遮掩了往日的阳光,民众们日夜祈祷和平这一刻到来。

潮新闻 记者 吴越 朱高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