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環境 創造卓越/保護生物多樣性 還要加把勁
自然资本与相关服务几乎支撑着所有产业。全球一半以上的GDP中度或高度依赖自然,每年自然市场中超过半数价值,约达4兆美金来自于农业产品;纳入如石油与天然气等产业后的市场价值更高达10兆美金,相当于全球11%GDP的产值完全依赖大自然。
但1992年至2014年间,人均自然资本存量却下降了近40%。在全球朝百亿人口成长的同时,土地退化已造成全球23%的陆地面积的生产力下降,授粉者(如:昆虫、蜜蜂)数量减少导致全球高达5,770亿美元的作物产值暴露在风险之下。
这是全球企业所经历的双重重大性议题──自然资本的损失不仅对环境及社会产生了重大的连锁反应,并将冲击人类的生存与经济体系。
根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The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PBES)于2019年出版的《全球评估报告》(Global Assessment Report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人类的活动是全球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大幅衰退主因,而五大改变自然的直接驱动因子包括:土地与海洋利用、直接开发、气候变迁、污染,以及外来种入侵。
由于人类活动,目前至少有100万种动物与植物面临灭绝的威胁,野生动物的平均数量在过去50年中下降了70%,自1980年以来的海洋塑胶污染至少影响到267个物种,包括86%的海龟、44%的海鸟,以及43%的海洋哺乳动物。
对于人类来说,基因、物种和栖息地的相互侵蚀,以及可能导致的连锁性作用意味着系统性崩溃的风险。
举例而言,沿岸的生态与珊瑚礁的丧失降低了沿海的保护作用,导致生活在暴露于百年洪水的沿岸地区的3亿人民的生命及财产,面临洪水与飓风所带来的加剧风险。
各国最早在2010年订定的《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即以2020年为目标年,试图阻止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恶化,20项具体的生物多样性相关目标包括管理水与生物资源、鱼群永续经营管理、防止有害污染、保护全球一定比例的陆地和海洋、防止物种灭绝以及增加保护自然的资金等。
然而,2020年由联合国环境总署(UNEP)所出版的《第五版生物多样性展望》(Global Biodiversity Outlook 5)即指出20个目标当中没有一个完全实现,当中更有不少子目标朝恶化的趋势发展。
例如,许多地区的荒野和湿地面积仍然在快速地减少、随着某些地区的珊瑚礁覆盖率显著下降,珊瑚礁的灭绝风险仍在逐步上升中。
联合国国家中仅有不到四分之一国家的目标与爱知目标完全一致,生物多样性目标的整体推动力度亟待加强。
在此之后,许多倡议者与自然保育团体都希望能将阻止自然资本与生物多样性流失写进正式的协议中,以促进全球自然目标的完整性,达成自然正成长(nature positive)之概念—亦即以2020年为基准线,在2030年前达成净零损失(zero net loss),并于2050年完全恢复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