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向老说不 我的熟年进行式
文/黄汉华
长久以来,当社会讨论高龄化时,不是聚焦出生率下降,就是集中在老人福利。直至近年,一群同时面对上、下两代「夹杀」的三明治世代,他们的困境浮上台面,才有人注意到台湾还有一群人数庞大的准银发族。
这群40到64岁的中年人共872万人,等于每2.5人中就有一个中年人。据调查,中年人通常是最不快乐的一群,事业、健康、财富、家庭……问题接踵而来。
但所幸,他们也是台湾有史以来最高教育程度的一代,他们用「熟年」概念替代「老」,早已进入「熟年进行式」,从年轻就积极准备迈向第三人生。
《远见》盘点中年常见危机,并专访走过低潮再出发的过来人,借着他们的人生经验,你也可以安度中年,人生下半场更精采。
当社会关注青年失业、低薪,当政府社会福利给了银发族,鲜少有人注意台湾还有一群人数庞大的准银发族。
他们是40到64岁间的中年人,总数872万,已占台湾总人口的38%。等待他们的是怎样的未来?
「不该这样,我吃了半年安眠药,为什么还会半夜惊醒?」47岁的美美(化名)带着不解语气问精神科医师。美美本来是业务员。十年前,为了照顾罹患舌癌的婆婆,辞去工作,开始进出医院的日子。本以为婆婆病情稳定了,就能返回职场,岂知婆婆潜藏躁郁症,晚上总是不睡觉,扰乱家人作息,几乎天天大声骂人,弄得全家气氛紧张。
偏偏此时,念国中的孩子又出现拒学症,被老师视为头痛人物,只要传LINE过来,美美就得跑学校。正处中年的她,只为家人忙碌,情绪几乎崩溃,她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近来更不敢参加同学会,开始焦虑、失眠、晕眩,只好跟着孩子一起看精神科。
40~64岁新中年人超郁卒的三明治世代
美美是目前必须照顾长辈与下一代的台湾中年世代的缩影。根据主计总处今年发布的「国民幸福指数」调查,此刻45~64岁的台湾中年人,是主观幸福感最差的一群,低于青年和老年人,是台湾U型幸福指数的谷底。
这样的发现不只在台湾,国际间也有类似结果。不少国内外专家均认为,人生当中,中年是最不快乐的阶段。
2008年,英国华威大学(Warwick)经济学教授安德鲁.奥斯瓦德(Andrew Oswald)和美国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率先提出U型理论。他们调查80个国家、200多万人的幸福感,发现有72个国家的幸福感起伏,都呈现U型。其中,情绪低潮期是40~50岁的中年,青少年和老年期则最快乐。
此后,各地相关研究也有类似发现。2011年,荷兰马斯垂克大学对英国、瑞士及德国进行调查,发现40、50几岁的中年人最郁卒,25岁和65岁的人最满意自己的生活,也最快乐。
今年,奥斯瓦德再对欧洲27国调查,进一步指出,45~55岁的中年人是抗忧郁剂的服用大宗,服用量是25岁以下、65岁以上的两倍,与其他年龄层相比,呈现倒U型。其中,快50岁的人用量最多,尤其是离婚、分居、失业、教育差的女性。 无独有偶,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兽医解剖学家大卫.班布里基(David Bainbridge),在《中年的意义》试图寻求答案。他认为,青年因为年轻,肩负责任少,离死亡很远,所以比较快乐。老人因为还活着,见多识广而豁达,也为在世感恩而快乐。
至于40~64岁的中年人,因为生活比年轻时复杂,工作环境严苛,还要养育儿女、奉养父母,思考未来时,感到焦虑,快乐感就会打折。
目前中年人口占38% 史上最多
根据内政部统计,最不快乐的40~64岁的中年人,正是台湾人口最多的一个族群。在过去半世纪,增加超过四倍。现在是台湾有史以来,中年人口最多的时刻,占总人口三成八(表2),几乎每2.5个人就有一人是中年人。
这一代中年人,不只现在要面对人生挑战,未来等待他们的,还有退休后长达20年的第三人生。
所谓第一人生,是20多岁前的学习人生。20多岁到60岁前后的成年与工作,则是第二人生。退休后就进入老后的第三人生。
中年人最好从现在启动各项准备工作,在年纪愈来愈熟年的过程中,一路向老说不。
首先要说不的是,健康不要变差、病痛缠身。
英国剑桥大学学者班布里基从动物演化来分析中年。他认为,中年是人类的独有现象,天择演化将年过40岁的人类,塑造成特有生物。中年人不是逐渐凋零,而是进入特别的人生新阶段。因为演化,情绪、身体会再次变动,达到新的状态。
失智症专家、前台北荣总一般神经内科主任刘秀枝就说,年龄增长,年过40岁后,就会开始老花、白发,关节骨卡卡,也可能出现三高、癌症、中风、心脏病等慢性病。
事实上,人类从出生就开始老化,皮肤、肺等器官开始衰退,到了中年,年龄愈大,退化愈快。
多数人在40岁,器官功能还可达八成,到了50岁就剩七成,此后年龄增加,衰退加速,70岁时仅剩三成。
以三高为例,就是典型的中高龄生理问题,有人会因为身体变差感到惊恐,网路甚至流传:「万般皆下垂,唯有血压高」,揶揄中年人健康走下坡。
观察国健署统计三高发生率(页200表3),可以了解女性在50岁后,进入更年期,女性荷尔蒙降低,三高发生率大于男性,特别是血糖、血脂。如果三高没有控制,就会引发心脏病、中风、心肌梗塞,甚至癌症等后遗症。
癌症对中年人的威胁,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分析近30多年癌症发生率,可以发现,40岁之后国人罹癌风险上升,50岁之前,每十万名女性罹癌人数较男性高,可是,跨过50,男性开始超越女性,而且快速增加。进入60岁,每十万名男性,有上千人罹癌。
盘点父母健康〉失智、失能成危机逾45岁劳工 最常因照顾家人离职
中年人除了面对自身健康危机,更要面对自己80、90岁的年迈父母,可能出现失智、失能,带来庞大照顾压力。这时候该怎么办?自己照顾?请人照顾?送安养院?也是从中年必须思考的课题。
「过去五年,台湾发生超过50起照顾悲剧!」中华民国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秘书长陈景宁表示。
陈景宁指出,每年有13.3万人因为照顾家人而离开职场,成为45岁以上劳工自愿离职的最大主因。17.8万人需要减少工时、请假或调整工作,推估还在职场的隐形照顾者有231万人,可见照顾父母是中年人养育子女以外,承受的新负担。
相较1.2亿人口的日本,每年只有10万人离开职场返家照顾家人,台湾的情况更严峻。陈景宁说,照顾者承受挫折、焦虑,感到孤单、忧郁,主计总处调查显示,50~74岁民众负担最重。
照顾卧床家人并非只是短短几年,而是一场长期抗战。据家总调查,照顾者平均照顾9.9年、每天平均花13.6个小时,有人甚至长达20、30几年,从年轻照顾到年老。到后来,家人过世,因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又与社会脱节,也不易找到工作。
55岁的作家张曼娟在近一年多来,因为90岁的爸爸得了老年精神病,晚上不睡觉,只要听到爸爸房间有声音,她就立刻起来查看,一个晚上总要起床三、四次,睡眠情况变得很差。
她一度听从爸爸要求,推掉工作,留在家里陪伴。有一次和妈妈从澡盆抱爸爸起来,扭伤自己,沉重的照顾压力逼得她需要暂时喘气,只好重拾以往的忙碌工作,转移注意力。
「那种心力交瘁的痛苦,你不能说,你说了,就是不孝!」张曼娟很能体会「大龄儿女」的辛苦,她这么称呼这些中年子女。为了抒发心情,她陆续在脸书以〈照顾老去的父母,才能理解人生〉为文,大获回响,感动很多人。
张曼娟庆幸自己有能力聘请外劳,照顾爸爸,若是收入不稳的中年人,想要照顾家人,负担沉重。
盘点家人关系〉维持良好互动与成年子女、配偶相处之道 也是挑战
如何与成年子女、配偶相处、独居,也是课题。
「与家人有良好关系,才能有幸福中年、安稳老年,」张老师基金会执行长林联章说出32年半的辅导心得。
看看台湾的离婚率,就能知道台湾的家人关系不尽融洽。台湾已成为亚洲离婚率最高、世界第三高的国家。2015年,平均每天有146对离婚,平均不到10分钟就有一对。观察40岁以上的中年人,以40~44岁男性离婚人数居冠。
林联章感叹,时下有中年人视婚姻无味,陷入外遇的纠葛,也有儿女看不惯父母关系,鼓励离婚。
其实,对中年人而言,家庭和睦是幸福的关键,他们也有这样的渴望。
根据智荣基金会龙吟研论调查,两岸40~65岁受访中年人都把家人关系列为首要条件,期待聚在一起,共同从事活动。可是,现实生活中,中年人对家人关系的满意度比起老人、青年要差。
「我多么希望能像一只狗,可以被家人摸摸抱抱!」台湾家庭第一协会执行长沈美珍转述一名50多岁男性的心声。他说自己为了家人,在职场打拚,忙得像条狗,回到家里,和家人关系不好,才知道地位不如狗。
沈美珍分析,男性通常把子女照顾责任丢给妻子,到了中年,猛然察觉自己和子女疏远,没话可讲,却又不知如何弥补。因此,台湾家庭第一协会设计「好爸爸」课程,已吸引上千名男性学习,其中,40~60多岁中年人占了八成。
在向老说不的过程中,还必须学习心胸豁达。
「50岁是人生的折返点」「50岁是修正生活方式的最佳时机」《50岁开始,优雅过好日子》作者、日本圣路加国际大学教授保坂隆如此表示。例如,家人关系、金钱使用,都可以在此时调整。
太雅出版社总编辑张芳玲也认为,人到50岁,应该和家人来个恩怨情仇大和解。今年,她以「创造50后人生幸福感」为题,在全台进行多场演讲,深获听众认同。「兄弟姊妹、父母与中年子女,免不了有裂痕,」她观察,这个裂痕在40、50岁之前,通常被漠视、逃避。然而,到了中年,可能面临父母过世、朋友罹癌,是反思与失和家人修复关系,也是与自己和解的时候。
中年提早准备才能好命过晚年
不过,社会并没有教中年人如何从日常点滴为日后人生做准备。大田出版社总编辑庄培园就提醒,现在的每一天都影响未来,要及早检视自己。
近年来,台湾出版社对中年产生自我觉醒,陆续翻译、出版相关书籍,逐渐吹起一股风潮,教中年人学习过中年生活,并且面对老年。
发行居家设计书籍的漂亮家居,从中老年居住空间议题延伸到心灵成长,出版熟年书系:《老前住宅设计解剖书》《熟年自治世代》等书。
宝瓶文化总编辑朱亚君认为,相较习惯上网浏览的青年读者,中年人较愿意买书。这两年,他们出版13本,从照顾父母、长照议题到健康促进,都是长销书,卖到上万本。
张芳玲则锁定40~60岁读者,创办「熟年优雅学院」,至今发行18本书,每月至少推出一本,且题材多元,包括心灵成长、生活风格等,甚至也谈丈夫死后,太太如何独自生活,走出内心阴霾。
独身晚年 是女性要面对的议题
「中年人要及早认识丧偶议题,尤其是女性,」她提醒。目前丧偶有130万人,女性占105万人,由于寿命比男性长,未来丧偶女性人数会不断攀升。
台北市一叶兰丧偶家庭成长协会理事长郭秀敏表示,成立21年来,女性会员占了八成,以50、60岁的中年人为数最多。
「我从否认、害怕、悔恨、遗憾、沮丧,到接受事实,」郭秀敏阐述自己24岁意外丧夫,当时还怀着第二个孩子,承受莫大痛苦。这一路她经历伤痛,到现在可以帮助别人,面对子女教育、经济独立,并且找到自我价值,扭转孤寂失落感。
相信随着中年人重视自我成长,启动熟年进行式,从健康、长者照顾、财富、工作、心灵等各方面,学习向老说不。未来当他们变老,快乐指数应该就会翻转,从U型的谷底逐渐爬升。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12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https://goo.gl/jlfZ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