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2W+的沪漂们,集体涌入郊区回迁房

作者 |江大發

编辑| 优优

省钱才是大城市的主线任务

消费降级在2024年,早已不是新鲜事。

但无论怎么降,总有一个大头——房租。最近涌现了一个热搜:在上海,呼吸成本每月7500元。意味着每个月即便不买衣服和护肤品,不出去下馆子吃饭,在上海一个月的花销仍然高达7500元,其中,房租最少就占去了三四千元。

从前,租房预算作为打工人严防死守的消费底线,一直是消费降级的禁区。

在抖音和小红书里弥漫的观点是,“我可以穷,但不能不整租”、“宁可啃咸菜馒头,不和他人共享卫生间”、“食物和通勤,再省不能省这两样”。

但如今,也难逃被“消费降级”的命运,就连素来重视品质生活的沪漂们,也开始绞尽脑汁地,降低在房租上的“呼吸成本”。

上海房租的下跌,是薛定谔的“跌”

在上海租房市场里身经百战的金铭,对最近上海房租降价的新闻表示了质疑。当整体数据显示上海房租下跌时,置身其中的沪漂们却鲜有实感。

在关于“上海房租降了吗?”的热帖中,有人前脚刚退租,后脚房子就被房东以上涨500元的价格无缝出租,令她发出深深的困惑:“不是都说房租在跌吗?”。

事实上,某偏远郊区的一室户报价没有低于3500元的,外环的整租老破小都要5K以上,周边到处都在涨价。

有人试图说服房东小降200元再续签,被房东无情拒绝,还被告知即使按照原价也最多只给续租几个月,等到7月份租金还会上涨。也有人吐槽闵行都市路今年不管什么房型和使用性质,租金基本涨价百分之十以上。作为租客只能感叹一句:“闵行的房东真离谱啊”。

只有少数人喜提房东主动降价,内环月租6700元的一居室到期,房东主动降价到5900元续约,但他再三考虑,还是在附近找到了只要5200元且更好的房子。

受不了离谱房租的网友,选择住在郊区(图源:小红书)

从大盘数据来看房租是降了,而且降不少。

据易居研究院数据,截至2月,上海市全市挂牌房源的每平米月租金为87.8元/平/月,同比下跌22.6%,同比跌幅创2019年至今历史最大幅度。相比于2023年上海全年平均租金95.2元/平/月,当前的房租下跌了7.4元,降幅为7.8%。

图源:易居研究院

甚至,在房租下降的影响下,2月上海的房租收入比为29.42%,已连续四个月保持在相对合理区间,这一平稳现状在近五年首次出现。

图源:易居研究院

但是具体到某个区、某条路、某个房东身上,涨跌差异却很大。

金铭目前所居住的陆家嘴附近的老破小,刚刚被逆势而行的房东要求涨租。在他看来,考虑到租客减少,市区存在部分房东联合起来在集中地段抬高单价维持利润的情况,不太可能在周边租到合理价位的房子,自己后期打算看看近郊的房子。

沪漂们做出了和金铭一样的选择。表现在数据上,就变成了上海房租整体呈现“市区跌、郊区涨”的态势。

与2023年相比,市区下跌明显,跌幅在6%-10%之间。过去几个月以来,不只是青浦、嘉定两地租金明显上涨,连宝山、杨浦、崇明、奉贤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浮。

而这一反常的“郊区热”,一方面可能要归咎于去年上海上市大量保租房,带动人群向郊区导入,另一方面可能与许多公司为节省经费将办公地址转移到郊区有关。当然,对市中心房租“心灰意冷”的租客,以牺牲通勤时长的代价换取远郊租金偏低的房子,也是“郊区涨价”的一大影响因素。

就职于某新消费品牌的Teresa,就在今年年初时跟随公司一起迁往青浦,她表示:“公司新地址靠近虹桥站,对于经常出差的人很友好,附近的房租价格虽然比去年有所提升,但是相比于市区仍然很便宜,我有许多同事都在考虑搬过去住。”

不是市区住不起,而是郊区更有性价比

如果你在上海月入2W+,会花多少钱租房子呢?

这个问题,一年前王建的答案是6600元,一年后他的回答是:“3200元,和女朋友合租,人均1600元。”

两年前,王建和女朋友小雨从成都来上海发展,租住在武定路地铁站附近的小区,一室一厅的全明带电梯户型约60平米,月租6600元,通勤时长不超过20分钟。

作为一名拥有六年工作经验的互联网研发,王建在上海的薪资不算低,女朋友小雨在美资外企从事供应链相关工作,两人总计税前月入约5W元。

然而,去年底,王建和小雨却离开静安区,搬到了通勤时间长达1小时以上的郊区。

围栏的背后是公墓,

小雨戏称他们租住在“墓景房小区”。(图源受访人)

在远郊小镇上,他们仅花3200元就租下了带独卫、阳台、超大储物间的朝南主卧,与不做饭的单身室友共享厨房和客厅,实际使用面积比之前的整租还大。唯一的缺点是小区距离地铁站较远,需要每天骑小电驴到地铁站,然后换乘2号线通勤。

促使他们做出如此大的转变的直接原因是:来势汹汹的年底裁员潮。

王建虽然因为够“新”而侥幸逃脱,但是目送一波又一波的同事悻悻离去,心中也颇不是滋味。“有种兔死狐悲的心情,以防万一,我把自己的简历偷偷挂了出去,但是几乎没有HR打招呼。”与此同时,小雨所在的公司也出现了上海办公室要被裁撤的传闻。

随即,两人决定未雨绸缪,砍掉一切不必要的支出,为不可预见的将来储备一定的现金流,将换一个性价比更高的房子列为首要目标。

而在搬家之后,他惊奇地发现:“我有好几个同事就住在旁边的民房里面,他们的租金更便宜,一室户连2000元都不到,如果不是面积小不适合两人居住,我之前也考虑过这几个回迁社区。”

同事李晓比王建更早几个月从市区搬来,对周边的环境更加熟悉,在附近也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繁忙的工作日以外,他最喜欢在村里闲逛,调侃自己不像是活在上海。

李晓平常走得最多的一条路,周围有许多民房(图源受访人)

被问及从静安公寓搬到郊区民房的落差,他回答:“这里便宜到我可以原谅所有。不说房租缩减了大半,光是家门口免费停车就能帮我每个月省大几百,唯一要注意的是有些房东要按10元/吨的标准收取水费。”

即便今年郊区的房租价格有略微上浮,但与李晓的收入相比,如今的租房开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平价”生活让他轻装上阵,卸掉了很多忧虑和负担,周边的朋友们也对此跃跃欲试。

一线租房压力有多大?沪漂博主@桃子yi宝在抖音上为网友们分享自己从北大毕业后四年多的租房成本——房租加中介费总计近30万,并直言这笔钱可以在家乡县城付个首付。

而在背上上海房贷和房租的双重压力后,她和丈夫最终从月租4400元的一室一厅搬到了紧挨墓地但价格低廉的出租屋,只为每月能节省800元的房租。

只要价格够低,墓景房什么无所谓(图源抖音)

对此,王建和小雨感同身受,在每月能省下3400元的高性价比“墓景房”面前,两小时往返通勤的苦恼实在不值一提。

当高薪沪漂们,开始接受“共享床位”

为了降低租房成本,上海打工人能有多拼?

成为沪漂前,林意从未见过类似“share一张床”这样的合租模式,她仅有的与人共享房间的经历,也只是在大学的四人宿舍,每人一个上床下桌的铺位,还要用床帘隔出私人空间。

而在上海,无数年轻人正试图通过“让渡居住空间”来降低租房成本。

打开小红书,输入相关搜索词,会跳出许多IP地址为上海的求租贴和招租帖,沪漂们共享房间的形式也非常多样化:有接受单间合租但分睡上下铺或两张床位的,有直接共享一张床位的,还有双方根据时间差轮流使用房间的。

这类合租形式的需求方通常是即将来上海短期实习,或急需住处过渡的未来沪漂。而供给方则是频繁出差导致空间浪费或力图在房租上应省尽省的沪漂,双方的租期约定也十分自由,从年租、月租、周租,到日租,应有尽有。

但从帖子的热度来看,招租帖少有人问询,求租帖的底下常有数百条自荐房源信息的评论,显然“share一张床”这样的租赁模式在上海租房市场明显是供过于求。

神奇的是,在这些租房贴里,似乎没有人在纠结人身安全和财务风险问题。或许是仅需1开头的四位数就可以入住靠近地铁站的温馨单间,顺带享受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是一桩性价比非常高的合作。

而对于初来乍到的沪漂们而言,上海租房市场的大坑,显然要比“share一张床”还高。比如遍地的虚假二房东,高出市价两倍的水电费,以及打着0中介费旗号骗人看房后再强制收取服务费的黑心中介.....摊上一个就够你喝一壶。

“社交媒体上最近很流行不租房的年轻人,有几位我印象很深刻,比如退掉房子住进车里,偷偷在办公室留宿,搬到偏远的农村自建房等等,这种摆脱束缚的方式令人羡慕,但对于普通的打工人来说不太现实,共享床位和轮流床位倒是颇具可行性。”

作为一名业务拓展人员,林意的工作需要长期在外地出差,大半时间都在酒店下榻。在杭州工作的时候,她曾每月花3000块租Loft公寓,随即发现自己不仅没空享受这个空间,每次回家还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整理,性价比极低。

不久后,她退掉了房子,将所有行李打包放进了朋友家空闲的储物间,并每月支付200元作为仓储费用。工作日待在杭州时,她会选择继续住酒店或者留宿姨妈家,周末时通常坐高铁回家或去周边的城市游玩。

base更换到上海后,林意也考虑过是否要租赁迷你仓来存放物品,然后继续“漂流式”的生活,但在举目无亲的大都市,这种生活太过于颠沛。

于是她在虹桥机场附近的小镇上,花2000块租下一个小单间,足以放下自己的所有物品,节假日时也有固定的落脚地。很快,她迎来了自己的租房搭子,一个每天跨城(上海到昆山)通勤的女同事,每天花4-5个小时在路上,希望每周能有两天免于奔波,自己单独租房不太划算,两人一拍即合。

对于月薪可观的林意来说,这样的“节省”似乎没有必要,但她认为:“对我来说,出租屋只是个休憩空间,它和酒店或者咖啡厅没什么两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私人空间,与其闲置不如最大程度发挥效力。”

结语

网络上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梗:“打工是为了早日赎身,不是为了让你在青楼当头牌。”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诫打工人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主线任务,不要为无谓的琐事去纠结和内耗。

而放到“租房消费降级”的语境下再看,这句话依然有其效力。背井离乡当沪漂的目的,可以是远大前程,也可以是奠基未来,绝不是为了给房东打工。

因而,无论是从市区撤退到郊区的高薪沪漂,还是绞尽脑汁节省租房成本的新晋沪漂,亦或是社交媒体上退掉房子住进车里的勇士,本质上是年轻人的一种微型觉醒。

过去我们在“房子不是租的,但生活是自己”的口号下高歌猛进,有的住进了“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串串房,有的在软装上无谓地掏空口袋,有的被租房成本拴住了手脚,最后总在被消费主义透支后,虚无地说上一句:“一线赚钱一线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而如今,无论是处于主动还是被动,沪漂们做出了其他选择。

*本文中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