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问——写在引江济淮工程通水通航两周年之际
2024年10月28日上午,蜀山船闸。豫周江河6789、航顺0188等6艘船舶缓缓驶入闸口,双扇巨大闸门随即关闭,水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一盏茶工夫,闸门重新开启。“祝您一路平安,再见!”在播音员亲切温柔的话语声中,6艘船舶鱼贯驶出,奔向下一段航程。
引江济淮工程,作为国务院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我国目前在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安徽基础设施“一号工程”,自2016年12月29日,省委书记、省长在巢湖岸边派河口枢纽工地吹哨开建,短短6年,其间克服疫情和洪涝的双重考验,2022年12月30日试通水试通航,一期工程顺利完工,二期工程目前正稳步推进。
通水通航两年来,这项工程有何亮眼成绩单?作为工程建设主战场、主阵地的合肥市为修这条运河,背后还有哪些精彩故事呢?两个多月,本报记者沿河溯源,十多次对此进行追踪采访,一探究竟。
千里江入淮江淮运河走廊雄姿初展
豫周江河6789船主盛彪,淮北汉子,人到中年,子承父业,1994年就跟着父亲跑码头。从淮河走京杭大运河转长江,这条航道自是轻舟熟路。只是从中原腹地,往安庆、九江方向送货,绕了一个大圈子,甚为不便。
幸福来得太突然!江淮运河,说通就通。“盛彪”们的好日子来了。10月28日这批货是从河南拉的,1800吨碱粉,运往芜湖。如今不用再挤京杭大运河,改走江淮运河,截弯取直,穿江淮分水岭,下巢湖,直达芜湖。“仅油费就省1000多元,还可提前一两天到达!”老盛笑着说。
江淮运河航道全线贯通后,上接沙颍河、中连合裕线、下延芜申运河,形成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第二条南北水运大动脉,形成我国唯一的“井字形”高等级航运网络。“江淮运河比肩南水北调、京杭大运河,是我国最具综合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在航运上,贯通南北、连接东西,对我们国家经济循环、交通网络,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是实实在在的国之重器、千秋伟业。”引江济淮总规划师朱青院长充满激情地点评。数据显示,仅11月,江淮运河通行各类船只2881艘次,调度1180闸次,通过船闸总吨位547万吨。
江淮运河通航,处于咽喉要道位置的合肥港航运价值战略地位凸显。合肥港也从“喂给港”蝶变为江淮航运中心。水通财通,河通货畅。合肥战新产业赖此运河助力可实现通江达海、扬帆远航。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中原腹地大宗货物运输也有了便捷通道。以江淮运河为依托,合肥国际港务区的战略布局也呼之欲出。
运河之上,众桥飞架,或驰高铁,或跑汽车。更有“水桥”一座,名曰淠河总干渠钢渡槽,跨径世界第一。桥上淠史杭清水东流,保供合肥;桥下引调水蜿蜒北上,润泽北方。
“水桥”东北角,合肥水源工程小庙泵站正加紧施工建设。明年泵站建成后,可就近将丰沛江水提升30米注入淠河总干渠,长江水与大别山水合二为一,引江济淮与淠史杭灌区新老两大工程亲密牵手,“江水、淮水、淠水、湖水”四水优化配置,互通互济。合肥将形成淠史杭与引江济淮两个主水源和江水西引一个应急备用水源“两源一备”供水格局,为千万人口大都市供水预留足够空间。合肥从此彻底摆脱世代缺水的历史困局。
清澈水源,一路北上,亳州市自来水公司副总经理刘海军看了格外开心。今夏两淮又遇高温酷暑,引调水在保障城乡供水和抗旱保苗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曾因水质超标、水压低被电视问政下不了台的刘海军,这个夏天却气定神闲、过上了安稳日子。引调水入亳,城南地表水厂投入使用,亳州人喝上甘甜的长江水,彻底告别超采地下水、分时段加压供水模式,亳州的地下水资源也得到了根本保障。
江水北上、淮水南下、湖水东流,引江济淮为巢湖生态环境治理开出妙方——吐故纳新,让半封闭的巢湖“自由呼吸”。今年11月首次尝试向巢湖生态补水2.16亿方,水质改善初见成效。合肥权威发布,上半年巢湖水质达Ⅲ类,全湖水质稳定在Ⅳ类。
“三河三湖”治理,是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引江济淮为其中的“一河一湖”注入源头活水:河者淮河,湖者巢湖。一渠长江水,入淮润皖豫。引江济淮工程,正从设计蓝图,成为美好现实。
合肥“洋女婿”吉尼斯,俄罗斯人,现定居合肥。背上摄影包,去巢湖周边湿地拍鸟,成为他的日常最爱。吉尼斯最大的感受是,巢湖水质变好了,飞来越冬的鸟类越来越多。“鸟多了是生态修复最直观的表现,这有江淮运河的功劳。”吉尼斯说。
江淮运河通水通航,旅游价值凸显。运河两岸,风光旖旎:风吹麦浪,稻谷金黄;生态种植,瓜果飘香;可研学,可毅行,可观光。肥西县城上派,市民枕河而居,但见长桥卧波,货轮穿梭;沿河廊道,利用弃土淤泥,巧加整治,即为景观带。合肥正大手笔谋划,建设科文旅融合核心区,重点打造“一湖一山一河一廊一城一园一镇”,协同推进全域旅游。这个“一廊”就是江淮运河走廊。
破解“第一难”升级调度挂图作战
合肥滨湖,一家小区物业来了一位大个子保安。他叫李年进,工作踏实,话语不多。没人知道他退休前的身份——庐江县柯坦镇枣岗村支书,更不清楚已经通水通航的江淮运河还有他的一份辛劳。
引江济淮,最吸引眼球的是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不同于修淠史杭工程的人海战术,现在是大型成套机械作业,只要中标单位进场,若不差钱,工程进展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
伟人毛泽东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问题是,江淮运河工程要穿过集镇村庄,甚至穿越繁华的县城,七成工程量都在合肥,土地征迁、移民安置任务异常艰巨,显然,这不是一张白纸。
开工仪式后,工程进展缓慢——被誉为天下第一难的征迁卡了脖子!若照此进度,六年工期根本不可能完成。省市领导都挺着急。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合肥市委、市政府于2017年8月成立合肥市引江济淮投资有限公司,主要职能为统筹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在合肥市境内的施工保障、征地拆迁、配套工程建设等工作,同时负责江淮运河沿线产业投资利用,在工程建设期公司重中之重是抓征迁,打通引江济淮工程的任督二脉。
组织部门为公司搭建的班子精简而高效:领导班子有多岗位历练、有驾驭复杂问题能力,一般干部也都是精挑细选、敢啃“硬骨头”、善于攻坚的同志。
二三十号人马,边组建、边打仗,来不及培训,基层一线,就是最好的课堂;起早摸黑,穿着大胶鞋下到田头,成为这群人的工作日常。
党建引领,事业激励;升级调度,挂图作战。工程进展到哪?遇到哪些卡脖子事?哪把钥匙能开这把锁?每周碰头分析研判,多方协调,凝聚共识,化解矛盾,形成合力,力保施工单位进场前净土交地。
共产党是做群众工作起家的。绝大多数群众对安徽的“一号工程”是衷心拥护支持的。只要我们的干部深入群众,心入群众,政策宣传到位,补偿标准讲解清楚,多数人都能克服眼前的困难,毫无怨言地按时拆房交地。
有人以为安徽“一号工程”是唐僧肉,一口鱼塘、几间鸡棚,漫天要价,甚至串通别有用心的人占据河道,安营扎寨。这些人尽管是极少数,却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为此,合肥市相继出台两份文件:一份关于工作纪律,一份针对黑恶势力。左右两拳,同时出击。一线干部担当作为,不辞劳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要时,绳之以法,一个个难关均被攻下。
抢抓机遇,压茬推进。2018年农历正月初八,中国民间还在过年。庐江县柯坦镇枣岗村接到通知:该村的万亩农田作为第9号弃土区,涉及到4个村民组、120户人家,并且要在一周内搬迁完毕。
犹如滚热油锅里倒进一瓢生水,枣岗村众声喧哗。村支书李年进压力山大。
党员、退伍军人,特殊机缘,给了李年进展示自己的舞台。
村“两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李年进问:“在座的谁是党员?请举手!”
53名党员齐刷刷地举起了手。
李年进展开党章,朗声宣读,还带领大家重温入党誓词。会后李年进带头拆掉自家161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平房,其他党员纷纷跟进,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干部。一周,只用一周,120户人家全部搬迁不留尾巴!
一个人退休后,还让人时常想起,念念不忘,这个人叫周永建,肥西县水务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老周是老水利,毕业分配到肥西水务局就没有挪过窝,像掘井取水,选准目标在一个地方深挖。
他懂水利,对肥西的河流走向熟悉得如同自己的手掌。肥西的引江办,设在水务局,老周派上了大用场。
“晚上12点钟,照样接听电话!”同事说。
劈风劈雨,身患强直性脊柱炎的老周,行动不便,同事将他扶下车查看水情。“这是我的专业,别人不能代替。”老周说。
引江济淮工程穿越县城上派镇,不同于农村,难处倍增:几座桥拆除重建,杆管线密密麻麻、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有利益交织的门面房。老周和团队自有办法,他上下沟通,多方协调,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合情、合理、合规,堵点、难点、卡点因为创造性的工作得以一一化解。
接受笔者采访时,老周因面瘫讲话不利索,已失去最佳治疗时机。他说,野外寒凉,面瘫很正常。
“专业、敬业、有情怀”,这是同事对老周一致的评价。肥西是引江济淮的主战场之一,肥西的引江济淮工作做得特好,少走了许多弯路,周永建和肥西县引江办,多次受嘉奖。
弃土区复垦大地绣花再造和美家园
合肥交通路网发达,但水运曾是短板。江淮运河一水贯通南北,强有力助推合肥通江达海。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平地开挖大河,疏浚拓宽原有河道,必然产生大量土方淤泥。资料显示,引江济淮安徽段开挖约3.3亿方土,除去回填的0.8亿方,2.5亿方土需要“另寻出路”,这便形成了弃土场。合肥段实际使用弃土场38个,面积7.43万亩,弃土量2亿多方,面积和弃土量在全线均占大头。
尽早实现弃土场复垦移交,节约宝贵土地资源,成为摆在合肥市引江济淮投资有限公司面前的第二道必答题。
合肥市引江济淮投资有限公司牵头成立弃土场移交复垦工作专班;建立“一周一梳理”“一周一通报”“一周一调度”工作机制;主要负责人主持召开N次周调度会。针对问题较多的县区,项目负责人坚持“一竿子插到底”,现场调研督办,对38个弃土场逐一“过筛子”,庖丁解牛式打通关键节点。
将弃土区复垦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是肥西的一大亮点。笔者在严店镇新建社区看到,在小合分线与环湖大道之间,面积达1350亩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赫然呈现在眼前。县乡投公司投资4600万元,对4号弃土区及周边土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实现“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田旁建有泵站,旱时开关一拧就能提水。大田里的冬油菜已冒出新绿,“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对,茅盾先生《白杨礼赞》中的名句,用在这儿非常贴切。村支书姚健介绍,此处是巢湖流域一级保护区,明春油菜花开观赏期一过,不待收割,旋耕地下作绿肥,实行一稻一绿肥轮作模式,生产优质大米。
弃土不是垃圾,利用好也是宝贵的资源。打造江淮运河走廊,弃土派上大用场。肥西高店镇,地处江淮分水岭,丘陵起伏,岗冲交错,农田碟大碗小。借引江济淮东风,引江办未雨绸缪,提前规划,利用弃土做文章,重塑原有地形地貌,或铲挖,或垫平,或挪移,或新造,犹如魔方高手,一番神操作,今日高店非复吴下阿蒙。站在刘中郢桥头,放眼望去,但见运河两岸,一马平川,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疑是来到了淮北大平原。泵站已建好,沟渠均配套,涝能排,旱能灌,曾为旱涝所困的高店人,从此种田不用再看老天脸色。
江淮分水岭切岭段最大挖深46.4米、河渠最宽357米,不仅创该工程之最,国内也是无双。不远处的3号弃土场是引江济淮全线面积最大、弃土量最多的弃土场,总面积1.6万余亩,大量弃土堆积于此。蜀山弃土区复垦,任务格外艰巨。
必须拿下这个山头!既然能挖,就能填平复垦。中国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创造出轰动世界的奇迹。遇到难题不回避,协调会商找办法。2023年3月,蜀山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签订引江济淮工程弃土场移交协议,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初冬时节,江淮大地,色彩斑斓,风景如画。小庙镇引江办前后两任主任丁荣茂、何宗胜带笔者来到曾经的3号弃土场。目力所及,蔚为壮观,横平竖直、沟渠配套,适合机械化耕作的高标准农田已见雏形,试种的油菜已长到能盖住黄土。据介绍,这儿原是饭棚村、石塘村所在地,地块被整整垫高了几米。肥西一家知名餐饮公司投资运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土地复垦,这,也算是一个大手笔。
土地复垦,犹如在大地上绣花,胸中要有谱,心头要有数,眼里要有活,关键一条,手上要有招。
老乡变市民运河人家开启新生活
四室两厅、家电齐全、装潢考究、窗明几净,乍一看,袁龙凤新家与城里人家没啥两样。这是引江济淮工程庐江县乐桥镇安置点,几十栋徽派建筑错落有致,气派高雅。2023年10月2日,第四批安置房分配,袁龙凤“摸”到了这套135平方米的住房——另有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盘算着装修后对外出租。
细看还是有区别的:一楼建有储藏室,每家可分一间,可放农具,可存粮食;围墙外空地开辟小菜园,袁龙凤手气好,也“摸”到一块,年交100元管护费可随心种植瓜果蔬菜;小区前后楼间距大,不挡阳光——这些都是针对村民习俗作出的人性化设计。小区物业管理规范,充电桩、晾衣杆配套齐全。
袁龙凤原住乐桥镇黄山村,村中老房,交通闭塞。孩子念书得去十公里外的镇上。老人年事已高,求医问药多有不便。引江济淮工程改变了她家的命运,拆迁安置房建在镇上,居住环境、生活品质有了质的提升。除了村集体收入,还有征地补偿款,丈夫尹红生在郑州搞装潢,妥妥的小康水平。
引江济淮工程,合肥是主战场,6万人移民,为修这条大河作出了巨大牺牲。如何让这6万人早日住上新家?党和政府时时刻刻放心不下。
如果把安徽的“一号工程”比作一首宏伟的交响乐,征迁、复垦、安置就是其中的三个乐章。与修运河同步,合肥市为这6万移民规划建设30个安置点。合肥市引江济淮投资有限公司充分发挥牵头协调和督促指导作用,从拆迁之初就积极行动,协调做好安置点规划选址、土地报批及征迁资金保障等工作,千方百计加快进度,尽可能让被征迁群众早日搬新家、住新房。
迫在眉睫、火烧眉毛。乐桥镇主要负责人在介绍安置房筹建时连用这两个成语。他说,看到乡亲们长期在外租房,生活不便,我们着实过意不去。引江济淮,庐江段占安徽工程总量的四分之一,拆迁8840户32700多人,移民安置任务繁重。乐桥镇在庐江县又是大头,河道11.3公里,征迁涉及7个行政村。镇党委、镇政府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千方百计配合施工单位筹措资金,做好服务,督促加快施工进度,成熟一批,分配一批。
分房,是喜事。但谁先谁后、地段位置、楼层高低、采光朝向等,都有讲究。如何分得公平合理,也考验政府智慧。乐桥镇政府设计了一套成熟的方案,还用上了传统的抓阄法,袁龙凤的房子就是这样“摸”到的。
房子不够分。选址报批重建,来不及,也不允许。咋办?人是活的,点子是想出来的——分房前,按市场评估价,从他人手中回购“房票”,再分配下去。有的人要房,有的人要钱,一举多得,皆大欢喜。
就在写作此文时,2024年11月29日,肥西县高店镇长镇安置点也在分房。冬日暖阳下,分房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镇机关人员全体出动搞服务,多家装修公司见人就散名片,等待分房的群众排起长队走完选房流程。夏玲女士“摸”到120平方米房子,她笑嘻嘻向人展示粉红色安置证,公证员当场朗声播报。
该镇负责人介绍,此次交付的安置房有多种房型可供选择,涉及整村推进和移民安置。引江济淮工程优先安置,本次可安置被征迁群众286户、1237人。
“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这是作家魏巍说的。此时此刻,我们也特别想把这句话送给这些住在运河两岸的人们。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采访手记
漫步江淮运河岸边,眺望滚滚长江东逝水,今分一股穿越江淮分水岭一路北上汇入淮河,三个问题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一是谁曾修过此河?
有抢抓机遇、担当作为的省市领导,有兜底民生、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的地方政府,有巧夺天工、神机妙算的水利专家,有运筹帷幄、披荆斩棘的合肥市引江济淮公司,有风餐露宿、挑灯夜战的施工人员,有往来奔波、不辞劳苦的乡村干部,有舍弃小家为国家的万千百姓......很多感人的故事,因被采访人特殊的身份,不好写到文章中去;许多亲历者,反复交待不要写他们的功劳,要多写群众的付出。一帮人、一条心,干成了一件千载工程,回答了“日挖一丈,夜长八尺”的曹操运河。无数平民英雄,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把江淮运河从纸上的蓝图,铸成了大地的丰碑。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功德与山河同在。
二是何以快速修成?
遥想一代枭雄曹操,为膨胀土所困,受制于科技,想修修不成,盖因时代所限也。
唯有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中国,党领导人民万众一心,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加之科技助力,短时间挖通一条大河,堪称水到渠成。
三是运河价值何在?
供水、航运、生态,三大功能,众所周知,此不赘述。高铁时代,我们为何还要修运河?《人民日报》日前刊文剖析作答。一条大河将皖北、豫东和长三角联成一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水运即国运。六千万江淮儿女渴盼这条运河,安徽人紧紧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遇,不辱使命,为子孙后代造福。运河的故事、运河的文化、运河的精神留待后人更精彩地挖掘、提炼和评说。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能在中华盛世,见证一条大河的无中生有,此乃人生一大幸事,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