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运河”直播讲述京杭大运河“最后一公里”贯通故事
正在举办的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推出“云上运河”系列直播活动。9日,直播活动来到北京市西城区万宁桥、郭守敬纪念馆等地,邀请专家学者向观众讲述郭守敬主持完成京杭大运河“最后一公里”贯通的故事。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什刹海、玉河故道上的万宁桥、澄清闸上闸与沿岸的文物保护单位合称为大运河北京市西城段。
《中国水利史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蔡蕃、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张鹏带领观众从万宁桥出发,经烟袋斜街、银锭桥、后海、德胜桥、西海,直至郭守敬纪念馆。
据介绍,元代,郭守敬规划设计和主持修建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河道、通惠河等工程,将隋唐时期东西走向为主的运河改造成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使漕船能够直航元大都城内的积水潭(今什刹三海),真正实现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奠定了延续至今的北京水系格局。
其中对于北京城最突出的贡献,便是郭守敬主持完成了京杭大运河“最后一公里”的贯通。
为使漕船到达通州后能够继续直接驶入积水潭,他采取两项高超的工程措施,成功实现目标:先从北京西北的昌平白浮泉寻找水源,并巧妙地设计引水路线,将丰富的水源汇入瓮山泊(颐和园昆明湖的前身),保证漕运河道水量充足;而后,因大都到通州之间存在30多米的落差,他在通惠河上设立24闸,分段控制水位,克服漕船从低处到高处无法行进的难题,最终使得漕船源源不断驶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码头,把粮食等重要物资运抵首都。
两位专家指出,作为首都的经济命脉,大运河不仅带动了城市发展,带来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更巩固了国家政权,维系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直至今日,京杭大运河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万宁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两侧堤岸雕有镇水兽,造型优美,栩栩如生。站在桥上,蔡蕃介绍,为调节水位,郭守敬在积水潭东岸通惠河起点处建造了木结构的水闸,即海子闸。
据《元史・河渠志》记载,1295年,皇帝批准将海子闸更名为“澄清闸”,1330年,又用石材重建了与石桥连为一体的澄清闸。桥名“万宁桥”,但人们总是习惯称之为“海子桥”。明代因地近北安门(俗称后门),亦称后门桥,为元大都城内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是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路行至郭守敬纪念馆,张鹏介绍,郭守敬开创的永定河引水方案,为元大都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物资保障。
为纪念郭守敬对于北京城建设和大运河贯通的历史功绩,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于1988年建成并对社会开放。2017年启动展陈提升改造项目,2018年11月重张开馆。
据介绍,纪念馆基本陈列分为世界名人郭守敬、大都水利开新篇、建大运河树丰碑、前贤遗珍惠后人、科普教育展五大展区,运用历史图片、文物模型、视频资料、实物场景、沙盘模型等多种展示手段和元素,诠释大运河在凝聚民族文化、承载中华传统方面的巨大成就,为观众们带来丰富的参观感受。
据悉,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从11月7日持续至15日,是北京首次聚合大运河北京段沿线7个区的资源打造的综合文化品牌活动,通过展览展示、非遗表演、律动运河、“云上运河”“网红打卡地”评选等39项主题活动,将阐释大运河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吸引全社会共同参与到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记者 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