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来一壶音乐剧特调:台湾音乐剧风格生成ing
《饮食男女》(蔡育志 摄 天作之合剧场 提供)
近年台湾音乐剧在表演艺术市场里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无论是小型场地定目式、小品式的演出,或是大型演出配置现场乐团的高成本制作,都有不少粉丝追随——有人追演员、追编导、追作曲,也有专门追剧团或题材导向的支持者,逐渐有形成与舞台剧有别的产业可能。
过去音乐剧演员与创作团队多来自剧场创作者自我投资与训练,养成的成本惊人,今日在民间培养与公家资源投注之下,已逐步培养一批专接音乐剧的演员与创作者,并持续与其他表演艺术产业交流对话,各种风格、题材与形式,日渐丰富创作者与观众的选择,也出现得以输出海外巡演的制作,市场不再满足于由欧美日韩等海外输入的作品。台湾音乐剧在发展成熟的亚洲与欧美列强环伺之下,正努力地走出自己的路,开创属于台湾自身、难以取代的音乐剧风格。
音乐剧风潮从欧美吹向亚洲
大众对音乐剧的认识多停留在百老汇那几部爷奶级的剧目。在许多六、七年级生的记忆里,与现代音乐剧的初次相见,是在国、高中音乐课上,透过厚重的电视萤幕或解析度较低的投影,播放至今仍在全球上演的长寿经典欧美音乐剧《猫》、《歌剧魅影》或《悲惨世界》影像。
当2003年首次有百老汇音乐剧《猫》登台,开出亮眼票房后,市场嗅到商机,2006年再次迎来《歌剧魅影》亚洲巡演,一连在国家两厅院开出60多个场次,场场满座、一票难求,百老汇音乐剧在亚洲地区造成旋风,也让接下来10余年,在台的表演艺术经纪公司乐于引进欧美高口碑的大制作音乐剧与歌舞秀,至今仍持续不衰,如《钟楼怪人》、《狮子王》都于2022年再度登场。
于此同时,亚洲当地的剧团们也开始尝试买进欧美版权作品,进行在地化搬演,其中又以韩国发展最为蓬勃,甚至将欧美原作活出韩国态度,成为经典剧目输出海外,特别像是2018年来台演出中英双版本的独角音乐剧《摇滚芭比》(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在韩国更被誉为明星演员的摇篮之作,如韩剧《秘密森林》的男主角曹承佑、《爱的迫降》里饰演大反派的吴万石,与《机智医生生活》里的滥好人医生丁文晟都是其代表演员。
当年台湾也和亚洲邻居们一起赶上了这波版权剧风潮,像是已于2008年解散的「岚创作体」,使用中小型场地演出百老汇音乐剧如《拜访森林》、外百老汇作品《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等等,也有学生自行购入版权的小型学期演出发表如2011年台湾师范大学公演《RENT》;今日颇受瞩目的疯戏乐工作室也曾于2013年推出连演一个月的《摇滚芭比》,可惜都未能成功让台湾的版权音乐剧市场发芽。
相较之下,改编国外文本、由台湾团队全新谱曲作词的制作,反而得到不错的成绩。例如:果陀剧场于1995年即推出台湾首个配置有现场乐团的大型现代音乐剧《大鼻子情圣—西哈诺》,获得产业好评,剧团也趁胜推出一系列选用国外剧本打造的音乐剧,其中最知名的即为张雨生担任音乐总监与作曲的《吻我吧娜娜》。
多元取材,创意满开
市场的喜好对音乐剧的发展影响力十足,台湾的观众基数未有日本、韩国来得大,场馆数量也有限,想做原创,需要先让自己活下来。从《PAR表演艺术》杂志、表演艺术评论台、ARTalks、黑特剧场等媒体平台上的观众与剧评文字观察,目前台湾音乐剧观众的反馈,多数仍是将之视为剧场演出看待,当一部音乐剧上档,最受讨论的除了演员表现,再来就是剧情情节,反而音乐、舞蹈等在音乐剧产业里同等重要的元素较少见于评论之中,也由此得见台湾原创音乐剧与舞台剧的观众重叠度颇高。
若剧情对观众如此重要,现今存活下来的台湾原创音乐剧题材都取自何方?音乐剧相对于舞台剧,有更大的空间透过乐曲渲染场景氛围、给人物更多方面的诠释选择,因而自传式剖写人物生平经历的音乐剧题材,无论在海内外都很受创作者欢迎,像是作为韩国首部音乐剧的《明成皇后》,或是日本四季剧团的《李香兰》。台湾也曾一度盛行自传音乐剧风潮,如大风剧团与音乐时代剧场的《渭水春风》、《四月望雨》等讲述台湾文史人物的大型作品。
来自其他艺术创意产业的「IP」也是台湾音乐剧重要的题材宝库,如人力飞行剧团改编几米绘本的同名作品三部曲:《地下铁》、《幸运儿》与《向左走・向右走》、取材自国片的天作之合《饮食男女》、疯戏乐工作室《台湾有个好莱坞》,近期更有将电玩作品搬上剧场的《雨港基隆》2.5次元音乐剧,为剧场观众群拓增新的面貌。也有团队往传统作品里找素材,以现代伦理观重新演绎,如近期讨论度颇高的疯戏乐工作室《当金莲成熟时》与《木兰少女》;也有轻巧可爱的经典翻转如爱乐剧工厂儿童歌舞剧《新龟兔赛跑》等,在大众耳熟能详的情节下找到重新观看的视角,观戏时形成剧场与原着相互映照的另一种乐趣。
从无到有的原创对于创作者来说,虽能拥有更多挥洒的空间,但也需要更多时间成本做前期发展,像是跃演剧团以台湾原有的歌仔戏、卡拉OK文化加入音乐剧中,发展出叫好叫座的《钏儿》与《丽晶卡拉OK的最后一夜》、或是天作之合在2022年以南岛语系文化发想的新作《阿尧SHEMENAYHA!》,也不得不提2018年绿光剧团与音乐人陈明章合作的音乐剧《再会吧!北投》,浓烈的乡土情感搭配质朴且富有台湾生命力的乐曲,甫推出就造成轰动。
台湾音乐剧的独特性是什么?
近年来,在台参与音乐剧制作的人们面向更加多元,像是由阿卡贝拉人声合唱为创作主体的A剧团、勇闯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的C MUSICAL制作、致敬日本宝冢剧团风格的鸟组人演剧团、推出小品定目剧《鬼归代言人》的干麻酱纸创意工作室、于高雄开疆辟土的唱歌集音乐剧场及以亲子与诙谐温馨为核心的刺点创作工坊等。题材与形式上,BL音乐剧、中小型诙谐音乐剧与影集式、定目式音乐剧因为较友善的票价与开设平日演出场次,吸引更多原先并非剧场观众愿意走进剧院一探究竟,或许在未来的几年里,观众光谱的拓展也将会让音乐剧的生态更加缤纷。
若想为台湾音乐剧的独特之处下个注解,那么或许会是由创作者与观众交相作用而来的、属于台湾自成一格的叙事风格。正如同所有艺术领域的创作者在选材时,来自成长文化里的素材最容易成为创作命题,因此不分国籍的创作者,在主题上往往都会惊人的重叠,但面对相似的人性、重演的历史、不断重复出现的人生问题,创作者能做的,即是以其所处的时空与价值,用土地滋养出的视野描绘,谱写出现下的人类切面。今日台湾的音乐剧仍在成长,未来的面貌难以预测,身为创作者与观众,只能以持续推出作品与不怕踩雷的进场支持,推动着台湾音乐剧继续走出自己的路。
(本篇文章感谢音乐剧职人李奇与邱逸韵不吝提供咨询,在此特别致谢)
本文作者:齐义维
(本文摘自《PAR表演艺术6月号第346期》)
《PAR表演艺术6月号第3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