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许斌 X 姚立群:台前幕后 留下忠实的记录
许斌(左)与姚立群(右)。(图/ 许斌 提供)
许斌与姚立群的相识,其实不是从「剧场」开始。
最初,许斌以为两人的相遇是在2003年末,到中国北兵马司剧场演出《黑洞之外》。他说:「姚立群临时去当音控,表现杰出!」但姚立群说的更早些,是在1991年左右,那时的许斌还在诚品书店工作,专门负责摄影相关区域,笑说:「他是那个区的区长。」姚立群初接触摄影,与当时的同好向许斌交流。后来,许斌从公关公司、《首都早报》摄影记者、诚品书店、《表演艺术》特约摄影、《亚洲周刊》等媒体之摄影记者,用「摄影」兜起生命与身分。自2011年的《黑洞3》,也顺其自然与身体气象馆、牯岭街小剧场缔结关系,留下诸多照片。
姚立群说:「许斌这辈子预计是没可能整理完照片,不过有一天我们拿到那些档案,打开来看,大概会惊讶那时候已经拍那么多,而且让我们都还可以回到现场。」这句「回到现场」,或许是许斌在不同身分与生命经验的转换之间,稳住摄影的核心。
纪实:剧照的功能与本质
许斌开始专心于表演艺术摄影,是因《表演艺术》杂志创刊,受主编萧蔓之邀担任特约摄影。可能是从杂志创刊以来的情感,可能是对采访与摄影间的理念,在许斌悠缓的语气里多的是对杂志摄影的观察,包含杂志摄影的专职化,统一整体风格;摄影如何通过采访来了解受访者,然后完成摄影等。看似穿梭在不同的摄影范畴,但坚持的都是「纪实」,不只我们眼前所见,还有积累于作品╱人背后的种种。
这也与许斌对「剧照」的思考产生连结,他很明确地说:「剧照不能算是摄影的『作品』,因为剧照有点像翻拍、或是影印。」他提到,近几年为了票房,剧团花更多精神与经费在经过设计的摆拍,作为「宣传照」,但往往跟这出戏没有太大关系。他说:「严格讲起来,这样的做法就会变成是那位摄影的作品,而不是剧场的作品。」顿了一下说:「基本上是不一定需要那样做的。」姚立群也用「本末倒置」回应:「像我的观念是这样,一开始披露的照片绝对不能胜过到时候演出的内容。我觉得,这才是合理的,并且是剧团跟观众之间的伦理;也就是说,怎么会让观众看到一个打折扣的东西呢?」
姚立群接着说,过去经费拮据,不会把专业摄影纳入思考,「连想都没想,就让这件事过去,最后那个作品就好像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许斌这时笑说:「其实我早年刚开始拍的时候,都免费送照片给剧团。」甚至连近期,也会因剧团经费,只收取低价,当作赞助,既是支持剧团,也坚持自己对「纪实」功能与必要的信念。
姚立群认为,拍得好的摄影可以带大家去认识这个剧场作品,过去是因为影像记录(包含录音带、录音带等)保存不易,数位化后也不一定能任意取得。他也回应着「剧照仅是翻拍、影印」的说法,认为:「许斌在现场还是有决定性的快门。而那个决定性的设计,我觉得让被拍下来的照片,就算没经过整理,还是有价值存在。」这些日子还在持续整理过往牯岭街小剧场留存档案的他,似乎心有戚戚焉。
空气与黑白:从幕后摄影体认的哲学
顺着对「纪实」功能的追求,更让许斌着迷于幕后摄影。最早是他进入《表演艺术》后,拍摄到许多国家两厅院邀至台湾的重量级大师排练,包含坂东玉三郎、碧娜.鲍许(Pina Bausch)等,还有林怀民、李国修等;后来的许斌更多沉浸于小剧场,他说:「我觉得很多人就是默默的,做剧场也没什么收入,但是付出很多。我就想说,应该把他们记录下来,让大家看到,而不只有舞台上可见的。」
剧场,本就不只有台上,还有整个制作团队(包含导演、编剧、演员、舞美、crew等)的合作;于是,许斌希望透过这些幕后记录,看到一个作品背后的层次。他说:「严格讲起来,不会有人花钱找摄影去拍幕后,通常都是找我去拍剧照,但我都会要求说,要去拍你们排戏,因为觉得在这里面可以拍到很多东西。」他举了近期的独角戏为例,就算只有一个人,「郑尹真不会只是郑尹真,杨奇殷不会只是杨奇殷,幕后会有他跟导演的互动,其实这都是『戏』,也就是说,在排练场是『戏中有戏』。」又说:「一个身体就是一个空间,就是一出戏,甚至还不只一出。」随着他,在与演员建立熟悉感后,拉近、或拉远镜头。
他也提到了姚立群近期在台南新营与在地素人完成的《新营,快到了》系列,认为自己去的时间不够,应该得在新营走走,好好认识那个地方,再来拍剧照与排练记录。许斌说:「甚至要到每位演员的家去记录,这是套装的思考,就是『演员的日常生活、演员的排戏、舞台上的一切』这3个部分。」
「我只是『忠实』的,而且我特别强调『忠实』。」很喜欢黑白照片层次感的许斌,最初拍摄剧照多半采用黑白,但后来慢慢体认到,剧照应该用彩色呈现,「既然是去记录,就要还原。」至于,幕后纪实则会采用灰阶,但重点是如何调配出浓淡层次。就如姚立群说,他的黑白是有空间感、有景深、有光影反差。
身形清瘦的许斌,或许正用这种身体质地穿梭于剧场的角落。姚立群说:「摄影师有个身体感,看照片的时候可以去回想,摄影师当时到底在哪里可以拍到这种角度。」许斌则说,王墨林曾形容他在剧场里像是空气一样,尽量不让敏感的演员感受到自己,但又是需要的。他认为,这也与自己长期作为摄影记者有关,「我面对各式各样的场合,我知道自己去找位置,要把我的身体放在哪里,然后可以得到我想要的、或预期可能会发生的。」
行动艺术:一张大合照里的讯息
最后,许斌特别提到的,既不是剧照,也不完全是幕后记录,而是2017年12月30日,牯岭街小剧场即将关闭整修前夕,召集了过去与其相关的众人,于门口拍摄的大合照。他说:「后来我慢慢回头去思考,它是一个行为艺术。从参加者慢慢聚集,然后到最后那个刹那,每一个人表情都不一样。那天,我特别带画素比较大的相机,想说可以把每一个人都拍摄成一个大头,然后把它拼起来。不能只说是一张大合照,要把每个『个人』都标示出来。」
姚立群笑得腼腆,手边的香烟熏起进入正午的蒸腾。他认为这张照片确实不容易,在这个环境下所展现的人际关系,得到许斌的肯定,是自己没有预想到的。他说:「其实只想给牯岭街留一个记录,可以去珍惜与回味。」语句间,他反复肯定摄影的力量,认为摄影者可以决定一张照片怎么看穿事情的前后,以及个中滋味,如他一直以来看着许斌的照片。
同时姚立群语重心长地说,有些东西在创作过程里是稍纵即逝的,于是需要一定的资料去辅助我们了解一出戏的形成;另外则是,要深耕、要在地化,还是需要记录来辅助,而不能只靠作为结果的作品,而这些都是剧照跟幕后摄影的意义。因此,他说:「如果我们重视作品将来要被典藏,得考虑给摄影师怎么样的可能性。」
许斌静静听着,没拿出摄影机,与姚立群的对话成为记录,于这个在牯岭街小剧场二楼露台的片刻。「摄影是思想,是哲学,我并不是用艺术的角度来拍舞台。」他忠实的摄影,包含述说摄影时也充满真实,属于他的哲学与思想。
本文作者:吴岳霖
(本文摘自《PAR表演艺术9月号第348期》)
《PAR表演艺术9月号第3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