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福州|慢调谱出清平乐
“再读人文之城”到福州,莫名兴奋,因为遇见了一群“奇奇怪怪”的福州人。
这些好玩的人通常藏得很深,且保持着社交低温,若不进入这座城的肌理,很难与他们同频共振。
福州手艺人曹庆励说,读城就是读人,因为人是城市的核心。那这座隐藏了数十万手艺人、哺育了几百万侨民的城市,到底有什么奇妙之处?
也许读懂了福州人,就读懂了这座城的山海气象。
1946年出生于福州
现为国家一级作家、文艺评论家,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9年生
武汉大学毕业
先后就职于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福建日报东南网等,后又创办影视公司及福州艺文新媒体《平话》;现为纪录片导演、撰稿人、“在东”自媒体主理人;《HOMELAND家园》杂志特约策划、《闽声》杂志专栏作者;2018年完成纪录长片《环游福建30天》;2019年联合完成纪录片《漆息相关——唐明修与他的漆园在2019》;2021年完成纪录片《时间拟态——林林峰与桂湖美术馆在2021》;2020出版图书《福建的世界遗产——泰宁丹霞》2021年出版图书《古厝留声机》。
“林敏,闽侯藉,六六年一月生人,天生的实验主义者。欲知何谓实验主义者途径有二:一,细读我同胞兄弟邱志杰《实验主义》一书之前言;二,移步闽侯直观本人所做所为。注,邱志杰与我素未谋面更无世俗之血缘关系我之所以定义他是同胞兄弟是因为我单方面确认我们是同一精神母亲所生丶所养。至于有细心者发觉邱君某阶段的照片与我某阶段外貌上多有形似之处则纯属巧合~但身为实验主义者的我仍假定同一精神之母滋养下不同个体是可能呈现共同特征~所谓的“精神面貌”?那就请诸君以实验主义的精神一起来寻求实验主义式的答案吧…”
*师者自述
1974年生
现居福州
职业手艺人(金工锻造.修造)
修造工艺创始人
「那个山头」品牌创始人
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1981年生于南平光泽,现生活、工作于福州
2017年 创立福州半山空间
2019年 获评“2019福州城市先锋榜—年度先锋艺术”
联展经历:
2018年 《不同的在此》 半山空间
2019年 《浮窗》 园美术馆
2019年 《无住》当代艺术展 玄之美术馆
2019年 《千里相会》艺术沙龙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
黄泽渊身份非常多元,他既是当代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收藏家,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在福州半山空间,黄泽渊建立起一 套全息的美术馆系统。在个人创作方面,他创立独立艺术实验室,并按材料学的划分:铜、铁、木、石、陶、3D打印等实验室, 并将观念艺术与材料美学融合起来,以全新的视野介入艺术创作与设计制作。
“楠得有茶”品牌创始人,“沐南山舍”主人。
自由撰稿人,从事茶行业观察写作14年;习煎茶道、抹茶道,回香习茶会准教授;习日本花道池坊,国家注册香道师。
根植福建,专注福建茶,甄选“非遗”传承人精制茶品,奉上一杯更道地的福建好茶。
秉承“关乎美好,不止于茶”的茶事理念,将茶之美融入生活,在生活里践行茶之道。
集合了主唱尼克;戏曲老师、儒林有戏创始人伶忒忒;鼓手纯氧;笛箫演奏家张健;主音吉他手、独立原创音乐人琴兽。
他们热爱民谣但不以民谣为业,他们的音乐融合了黄梅戏、昆曲、诗歌。
从千年古诗的起承转合,唱到现代诗的奔放自由;从清平调的细语呢喃,唱到元朝昆曲的婉转回旋;从人文地名苍山洱海,唱到几十年前的复古情怀……他们用民谣唱尽千年中国风。
零点四六乐队,以低调的文艺姿态,在福州的城市角落,盛意绽放音乐之美。
美食家,饮食专栏作家,红酒投资人及艺术策展人,精通红酒及美食文化。
时常为了一杯美酒或一份美食,而策划一次旅行。
传说中,黄巢起义军攻进福州,夜过黄巷,听闻校书郎黄璞居于此,遂告诫队伍勿毁其居,灭炬而过。因为史书上有载,欺辱儒士,军队必亡。
对文化的敬畏,对文化人的礼敬,是这座人文之城厚重的历史底蕴。三坊七巷,是福州的人文高地。小黄楼,是三坊七巷的代表名片。它曾是唐代鸿儒黄璞的居所,后经清代藏书家梁章钜旧址重修,为表对黄璞的尊敬,仍以黄楼命名。
《再读福州》第一期开学礼,就在这座福州最具代表性的古私家园林举行。
黄昏将暮时,坐花厅一隅,品一盏福州“楠得有茶”品牌创始人晏楠泡的闽茶,听她细说闽茶文化。月上中庭后,倚在小沧浪亭下美人靠上,听福州最具人文气息的“0.46”民谣乐队轻拨琴弦,疏月花间,唱一曲浮生若梦。
相信这一晚,将是我们与福州最美的初见。
福州之重在鼓山,鼓山美在涌泉寺。
涌泉寺的历史和唐五代的闽国一样悠久,它是闽王王审知主持,在唐代华严寺废墟上重建的。
涌泉寺美得高古。寺墙斑驳红,苔痕上阶绿,数百年的古樟和枫香遮天蔽日,犹如住着神灵。放生池中萍波如镜,极具禅意之美。摩崖石刻藏于寺后幽涧,有“东南碑林”美誉。
《千年回眸闽都史》就在涌泉寺最美茶室开讲。
福州2200年建城史,先秦时是何模样?
自秦以来,福州为何换过二十几个名字?
不断变迁的山水地貌是如何将福州不同朝代的历史书写?城市奇特的地理环境又导致了什么样的地域发展变化?
福州的种族和福州人的传统习惯在何时形成?
这座城市的“进”和“退”,宗亲社会的“结合”与“分流”,藏着什么样的文化密码?
全国那么多城市,福州的存在为何特别?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林焱,将为“再读福州”开篇。由于常在福州电视台方言节目里出镜,林老师被福州人亲切地称为“先生”。他熟悉这座城的正史和地方发展史(包括历史书上不会写的),通晓八闽每一个种姓和群落,谙熟福州的民系和语言。这一次,他从山水地貌的形成和宗族人文环境两个角度切入,讲述福州的变迁史。
“先生”是个“老顽童”,幽默风趣,有着孩子般的童心和旺盛好奇心,身兼作家、影评人、艺术评论员多重身份。相信他眼中的福州,定然有着不为常人所知的独特风景。
1926年的马尾,在郁达夫笔下:“帆樯密集,商务殷繁,比福州城内更繁华美丽”。但是,“马尾也是一个让人哭的地方”,一个福州人如是说。
马尾是一阕水边的福州史诗,也是福州人的乡愁所在。她背负着历史的荣耀与耻辱,交织着战争的硝烟和人间烟火的冷暖,浸染着军人的鲜血与游子的眼泪。
置身马尾,看巨型钢架在视野里像一扇门峭立。出门,如鲸向海。回来,如鸟归巢。罗星塔似一盏不灭的灯,守望着远行的游子和飘泊的孤魂。
所以,这堂关于“福州人”的阅读课,就设在了马尾的船政学堂。师者林叶,将结合自身在福州成长、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从方言、地理、历史中解读“福州人”。
“半咸淡”和“莫者事”这两句福州方言中蕴藏着福州人什么样的性格?
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几乎都有福州人的足迹,这与福州的地理人文有着怎样密切关联?
以马尾为轴心在近代史上涌现的福州名人,又体现了这座城市什么样的民族性?
林叶将从福州的水上门户、军商要港——马尾说起。沿江而上,从马尾到仓山、上下杭,到淮安,再到闽都故事的起点——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昙石山,往上游回溯;也沿着时间之河,从近到古回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地点、历史事件、尤其是一个个人物故事,去展示福州人的性格及福州这个城市的性格。
林叶,福州闽侯人士,祖谱上记载先人曾任王审知麾下都统使。出于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对故乡的了解欲更为渴切。曾担任福建人民出版社编辑的他,写过两本关于闽地本土文化的书。在中央电视台担任编导的经历促使他成为纪录片导演,为故乡连篇做传,其中《环游福建30天》曾在台湾展映。创办影视公司和新媒体平台后,他又开始在福州寻访本地奇人异士,为本土艺术家、手工艺人留下各类文字与视频影像记录。
作为一名有观点、有哲思同时又不乏诗意的创作者,林叶老师是福州人与福州故事最合适的讲述者。相信这堂课后,你会重新认识这方水土上生活的人。
“上山下海”之后,我们将来到“半山”夜话。“半山”是一处在寺庙与宗祠旁的当代艺术空间,乍一看不起眼,内蕴的能量却很大,中国当代诗歌写作进程的重要亲历者之一,诗人及画家吕德安先生的工作室就在这里。
美术馆馆长黄泽渊是位80后,这位低调内敛的主理人,有志于做一个当代美术馆的践行者,为福州当代青年艺术家们营造一处时代的精神场域。他会在策展中关注土地、民生和生命在地性。他身上的理想主义像一团自我封印的火,不热烈,却时刻在准备燃烧。他就代表了福州人的山海气象。
半山夜话,“土地的光芒”将是话题的出发点,一场摈弃一切纷扰只剩一颗真心的交流,将在福州这片土地上,因为夜访一位“自由、集结了福州最多自由艺术家”的青年美术馆馆长而发生。
福州人常说:福州很小。这个小,通常指人与人之间缘份的玄妙。
在福州寻觅师者的过程中,遇见许多隐藏的有趣灵魂,就有赖于这种缘份的因果,譬如诗人吕德安的朋友林敏先生。
原本ADCC计划邀吕老师上课,奈何那个时段他不在国内,为弥补这份遗憾,他带我们去了林敏的“盗梦空间”。
当这座两万平米的钢结构建筑以“赛博朋克”的视效矗立眼前,你很难不被它震撼,油然生出“棒喝”之感:原来建筑还能这样玩!
林敏戏言,这是太太送给他的“玩具”,让他得以实现自己顽童式的梦想。在这里,他打破了建筑的标准和“有用”设定,像小孩搭积木一样,用想象力任性去“造”。
哪里破了,就因势利导,拓展一处新空间。因为不做预设,反而存在更多可能,林敏的空间就呈现了很多这样的形式。
对材料的运用也是这堂建筑课的亮点。林敏借助写意手法,把收藏的旧建材用解构后再重构的装置艺术手法用出了新意。别人眼中的破铜烂铁,到他这里成了诗歌的美妙韵脚。
他用钢筋来写诗,变幻各种形式在空间里高飞低掠。线条、配色呈现出的优雅和诗意令同行的设计师很感动,称他赋予了钢筋尊严感。
他用植物来编织“梦的衣裳”,爬藤植物从地面沿墙基向上攀爬,风车茉莉从空中花园沿“屋檐”往下蔓生,空间内每一扇窗都蔚然如画,而植物也赋予了建筑“日日新”的生命力。
光影是建筑的魅影,这方面他也做了很多有意思的探索。艺术的应用则是所有设计中看不到的气场所在,因此空间架构虽然庞杂,却不违和,这是他从范宽画里读取的意象。他很愿意把这些经验拿出来分享。
厦门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的林敏,本业是做工艺品外贸的,但他给自家品牌的定位是“个性化商业空间整体营造商”。产品图纸都由他手绘,坚持个人审美,不迎合受众,却成为欧美许多明星家居园艺用品、好莱坞电影道具的供应商,以“个性化”和“识别性”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图片来源:《家园HOMELAND》
摄影:陈铤宇
他把产品设计理念投射到建筑上,用诗人吕德安的话形容,做了一个很“林敏”的建筑。
既有反叛精神,也有新浪潮的科幻感与东方古典主义想象,还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他希望这个自由而“无用”的建筑,像一处乌托邦,对年轻的设计从业者形成一种激励。
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年,林敏的建筑仍是未完成状态。他笑着说:“不着急,我在等植物长好”。
林敏代表的又是这样一类福州人:务实又诗意,任性又踏实,粗粝又细腻,敢想敢为,能收能放。
因为这样一个“奇人”,ADCC当即决定为林敏老师修改预设课题,请他为我们上一堂“行走中的建筑课”,带领大家重新认识建筑,重新认识福州人。
曹庆励,事金工锻造,器物修/造工艺创始人。
央视纪录频道《传家》、中国国际电视台、新华社都给他拍过纪录片或专访报道,苏州本色美术馆办过他的个展,三联为他开过主题课,称他为“锔瓷大玩家”。但他更喜欢管自己叫职业手艺人。
摄影:周昂
锔瓷作为一门修复性手艺来说并不特别,但曹庆励的特别在于他将修复变成了修造。
在与残缺古器互相“凝视”的过程中,解读它背后文化的渊深,从残缺处揣摩器物的内在诉求,即它想要成为什么样子,然后“顺势”而为,让它以另一种美的形态重生。这个过程,就叫修造。
摄影:周昂
修造在工艺概念上是个突破,在审美层面是种提升。曹庆励凭借他这方面的天赋,创造了这个历史节点。
位于三坊七巷的侍物府是一处器物生活美学空间,是器物和文化之间虔诚的事奉者和传承者。曹庆励将在这里,从一个手艺人的角度,为我们上一堂关于“从锔瓷到修造,从力学到美学”的课程。
曹老师将从锔工艺层面的技法开始梳理,重点讨论美学上的内容。他将结合自己的作品,聊修造过程中如何“顺势”,如何把握“度”、如何恰当地使用“法”,让器物在美学层面重生。
关于如何将既古老又现代的手艺激发出真正的生命力,曹庆励自有他的一套“造物哲学”。上完这堂课,你就会明白他为何能走在很多手艺人之前。
曹庆励是广西人,2018年,他舍弃杭州选择在福州安家落户,理由是:在许多一二线城市都在疯狂寻找风口起飞的时势里,唯独福州还保持着她的静气与从容,这对手艺人来说很友好。
在这个外形粗豪心思却极细腻的新福州人身上,你也许能读懂这座城市的包容、含蓄与温柔。
福州历史中轴线的尾端,是烟台山。
这片闽江畔的“万国建筑博物馆”是福州最早开埔的地方,有着福州外滩之名,卓成曦的“源里”画廊餐厅就座落于此。
卓成曦是知名美食家,香港《中国旅游》专栏作家,美第奇家族酒庄出新品会邀请他去试尝,再推荐到中国来。他被称为福州最优雅的男人,也是政府指定形象代言人。
听卓成曦讲闽菜的山水八路,就想到汪曾祺说的:“福建人食不厌精,福州尤甚”。因此《再读福州》毕业礼就以美食收梢,在卓成曦精心打造的美宅“源里”,开启美酒与美食的品鉴之夜。
郁达夫在回忆福州度过的岁月时,提到最让他触动的是这座城市风雅的流风余韵,让人有太平的盛世感。如今我们眼中的福州也是如此:
安泰河畔,榕树壁立水岸,参天垂地,稳如定海神针,一如福州人的定力与掌控力。
闽江岸边,芒果树作为行道树栽种,成熟时可随手摘食,这是福州人间烟火的温柔可亲。
行走在福州街头,常见火红的木棉在满城绿云间蓦地一闪,就像福州人身上的理想主义火种刷地一亮。
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福州的“慢”自有她的温雅和雍容。如云在青天水在瓶,各行其道,各安其是。
福州,就是一曲慢调谱出的清平乐。它是文人心目中的理想境,也是人在这世间最自然的修行。
特别鸣谢
福州古厝集团
ADCC副主任 黄昌辉
「退藏」主理人 程 香
「侍物府」主事人 魏伟伟
第十八期人文美学课
“再读福州”
报名开启
招生对象
一切愿意与我们和师者同行的人
招生信息
招生人数:12人
课程时间
两天三夜
(首夜:开学礼
第一天:日课 晚课
第二天:日课 晚课毕业礼)
报名咨询微信
(备注:退藏)
ADCC生活艺术学院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