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企的同学说,能去私企大厂就别选国企,国央企员工找不到工作
昨天和一个老同学聊天,让我对"互联网35岁危机"有了新的认识。
说实话,作为一个32岁的互联网人,我心里也一直有个坎。身边的朋友们没少给我支招:"趁还不到35,赶紧找个体制内的工作吧!""互联网这个坑,待太久怕是要凉凉。"这些话,我听了不下几十遍。
坦白讲,我也动摇过。每次看到新闻里又报道某某大厂又开始"优化"35岁以上的员工,我的内心就会泛起阵阵不安。
最近这两年,我也一直在考虑要不要转行,找个相对稳定的工作。毕竟,谁不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呢?
但是昨天那通电话,却让我对"稳定工作"有了新的思考。
打电话来的是我的大学同学老王。他毕业后就去了一家央企,在我们这些同学里算是最早进入体制内的。
当年他拿到offer的时候,我们都羡慕得不得了。记得他说过:"我这一进去就是一辈子的铁饭碗,你们以后想进来可就难喽!"
可昨天,他却说想来互联网闯闯。
"你知道吗,我现在每天都过得特别压抑。"电话那头的老王说,"表面上看起来很轻松,朝九晚五,双休日,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他说,在体制内,人情世故比工作本身更让人心累。很多时候,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表面功夫。
领导一句话,下面的人就得加班改方案,改完了可能又被一句话推翻。但最累的永远都不是决策的人,而是执行的人。
"每天都在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琢磨领导的心思。真正想做点事情,却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住。
"老王叹了口气,"现在看你们在互联网的发展,我真的很羡慕。至少你们是在真刀真枪地干活,能力在不断提升。"
听完老王的话,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职场真的是个"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互联网人担心35岁危机,体制内的人担心被困在温水里。
但仔细想想,我们是不是把问题想得太复杂了?
在我看来,与其纠结要不要换赛道,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说白了,不管在哪个行业,能力强的人都不愁没饭吃。
拿我们组的一个老大哥来说,他都42岁了,但依然是团队的技术核心。为什么?因为他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不仅精通业务,还经常指导年轻同事解决难题。公司的几个重要项目,都离不开他的经验和智慧。
所以我觉得,与其担心35岁危机,不如未雨绸缪:
一方面,在当前岗位上持续积累。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要真正理解业务背后的逻辑,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互联网行业,缺的不是普通码农,而是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高手。
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机会。比如利用业余时间发展副业,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实际收益。我就认识一个前同事,他利用周末时间做技术咨询,现在月收入比主业还高。
当然,如果真的到了想转行的时候,也不用太焦虑。互联网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
我见过不少转型成功的例子:有的去创业做小程序,有的转行做产品,还有的去做技术培训。他们都是靠着在互联网行业积累的能力,在新的领域重新打开了局面。
说到底,职场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与其被"35岁危机"的帽子压得喘不过气,不如把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逼着自己不断进步。
正如我对老王说的:"每个行业都有它的难处,关键是你在这个位置上能创造多少价值。只要能力在线,哪里都是舞台。"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劝我转行的朋友们的确是好意。但是,我更愿意相信:职业生涯就像一场马拉松,重要的不是你在哪条赛道上跑,而是你能跑多远。与其纠结要不要换赛道,不如想想怎么把当前的路走得更好。
毕竟,人生能有几个35岁?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把它走成一条精彩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