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島巡航!以舟船復興海洋文化
— 吴明益《苦雨之地》
时隔八年,第13届太平洋艺术节于今年6月在夏威夷举行大船入港(Wa'a Arrival Ceremony)仪式,乘载各太平洋岛国代表的传统船只逐一靠岸, 28个太平洋岛屿和岛国——台湾亦在其中,一同再刻划长达数千年以海洋文化串连彼此的归属感。7月,睽违十年,兰屿举办「十人拼板舟大船下水祭仪」,以耆老吟唱的古调为序,揭开新的航行,也重现雅美(达悟)族以舟船所承载的意义,让更多人重拾海洋精神。
今年六月,台东县政府派代表团前往夏威夷参加第13届太平洋艺术节。图/台东县政府文化处提供、摄影/郑又铨
「生活行舟─南岛小聚X海海台东」文化讲座
●「鸟行之径」毛利及其玻里尼西亚祖先的壮阔航程
分享人|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方钧玮组长
方钧玮以他今年翻译完成的《鸟行之径》一书为脉络,依循南岛主题进行导读。他表示,此书的出发点,像是西方人的自我反思,因过往大众熟知的哥伦布、麦哲伦等探险家,提出了发现新大陆、大航海时代等概念,多以西方主观思考为出发,但事实上,早在他们登陆以前,南岛语群便已迁徙并分布在太平洋各个岛屿之上。
作者Andrew Crowe持续探问这场壮阔旅程的大迁徙,是出于偶然的随机漂流,抑或是源自卓越航海者有计划的迁徙?他解答了毛利人祖先有计划的探索、非单一方向的移动,且具有不断往返的网络;因此,南岛并非单一岛屿起源,而是由各岛构成的区域所发展建构而成。
方钧玮认为这本书最有意思的部分在于一个提示,每当一条新的航径开辟时,或许我们不该用组织、种族或语言来界定这群航行的人,而是要探索他们的动机和能力。ㄧ如毛利谚语所说的「我们背身走向未来,双眼定睛在过去。」因为过去永远不会消失,而是现在和未来的一部分。
●「大船下水」 兰屿东清部落雅美(达悟)族十人拼板舟下水祭仪及之后
分享人|兰屿东清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陈雯珊
今年7月由兰屿东清社区发展协会主办的「十人拼板舟大船下水祭仪」,从筹备、采集材料、造船等,耗时近两年,皆由东清部落族人共同完成。
部落造船师傅所剩无几,这是造舟的首个挑战;为了上山寻找合适木材、再搬运下山,亦耗费了大量人力与时间;中间还历经小犬台风侵袭,过程极其艰辛,但正是在危机中最能发挥文化思维的独特智慧,化解危机最是传承经验的现场。下水仪式前两天遭逢部落内有丧家,灵的信仰、传统祭仪安排、现代观光活动如何彼此协调,展现个人、家族与部落意志的折冲智慧。
雅美族人传统的拼板舟,分为由21块板子组合而成的一、二人「小船」(tatara),以及这次下水祭仪所使用,由27片板子组合而成,以八到十人合作渔捞的「大船」(chinurikuran)。以传统工法造舟,不只发挥族人的民俗植物知识与精湛工艺技术,也将从古至今乘载族人生活的「生命之舟」精神再现。
即便遭遇困难重重,但此次下水祭仪,包含分赠礼芋与礼肉等仪式、部落妇女与部落勇士的传统舞蹈,部落全员不分年龄层一同擡起长达10公尺大船的动容时刻,成功展现部落与海共生的传统文化精神。
兰屿东清部落雅美(达悟)族十人拼板舟下水祭仪,透过传统工法造舟,展现「生命之舟」精神。图/台东县政府文化处提供、摄影/郑又铨
兰屿东清部落雅美(达悟)族十人拼板舟下水祭仪,透过传统工法造舟,展现「生命之舟」精神。图/台东县政府文化处提供、摄影/郑又铨
兰屿东清部落雅美(达悟)族十人拼板舟下水祭仪,透过传统工法造舟,展现「生命之舟」精神。图/台东县政府文化处提供、摄影/郑又铨
兰屿东清部落雅美(达悟)族十人拼板舟下水祭仪,透过传统工法造舟,展现「生命之舟」精神。图/台东县政府文化处提供、摄影/郑又铨
「海是血液、舟是记忆」交流中感受文化的流动痕迹
分享人|东清部落族人Sya man misrako(张世凯)
兰屿「群拼板舟工作室」第二代负责人张世凯,在接棒父亲事业后,长期参与推广拼板舟海洋文化,此次他也分享了部落造十人舟的心得。
张世凯强调部落的事就是家务事,必须互相扶持,因此任何一个船团造舟,大家都责无旁贷。造舟的态度必须谨慎、低调、谦卑,此过程也能让族人从中学习到,对海洋、部落、家人的态度,即是整个兰屿生活环境的岛屿态度。建造十人舟,不只连结山林、回应海洋,还能学习技术、延续传统。
世凯提到「海是血液、舟是记忆」的概念,今年他于巴丹岛进行文化交流时,经常可以母语与当地人对谈,从中感受到南岛文化的流动痕迹。他也将兰屿的船带至夏威夷太平洋艺术节,并发现海洋舟船体通常为V型,较少见平底式,这也与兰屿的船体在层板与力学原理上有相似之处。
世凯自期持续带着兰屿岛上的智慧结晶,与其他南岛语族进行交流,这不仅是让部落传统文化及技艺被看见,同时也实践海洋与南岛文化间的深刻连结。航海与造舟一直不曾离开过兰屿的日常,他深信,实际的航海行为与能力、扎实的造舟技艺,将是台湾以南岛家人身分被认识的勉力过程中,得以使南岛大家庭信服的途径。
十人拼板舟的造船过程,必须谨慎、低调、谦卑,也能让族人从中学习到对家人、部落,甚至岛屿、海洋的生活态度。图/台东县政府文化处提供、摄影/郑又铨
十人拼板舟的造船过程,必须谨慎、低调、谦卑,也能让族人从中学习到对家人、部落,甚至岛屿、海洋的生活态度。图/台东县政府文化处提供、摄影/郑又铨
●大船入港-2024 festPAC太平洋艺术节及之后
分享人|长滨船团陈冠宇团长
现任长滨「迷你义式冰淇淋店」冰淇淋手的陈冠宇,在造了一艘南岛帆船后,亦组了一个长滨船团,聚集南岛帆船的爱好者一起出海练习。这次他前往6月于夏威夷盛大展开的太平洋艺术节,看见当地推动航海文化复兴的企图心。他观察到「大船入港」这个仪式,是将陆地跟海洋交界的沙滩,做为介面,呈现来者的善意或两边势力的旗鼓相当。因此从船上下来的人并不直接上岸,而会站在水里,等待岸上的人前往确认,并进行相应的音乐及表演,做为迎接的仪式。整个过程都是在荣耀航海家与航海文化,令他相当感动。
为此回到台湾后,陈冠宇与长滨船团成员继续长程航行的练习,甚至尝试夜航让自己沐浴在月光海之中。他们不断尝试各种有趣的航行,理解海洋的各种面貌,再将经历写成航海日志,变成文字被保留下来,就这样一点一滴慢慢累积出他心中的航海文化。
在海上,帆船非常安静,几乎无声,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会失去时间感,像是被催眠。那是崭新、有别于陆地的体验,用海洋连结两块土地,能让台湾人感受到海洋文化的魅力。
夏威夷第13届太平洋艺术节,大船入港仪式。图/台东县政府文化处提供、摄影/郑又铨
夏威夷第13届太平洋艺术节,大船入港仪式。图/台东县政府文化处提供、摄影/林玟漪
●认识自己的海洋 以此成为彼此连结跳岛的工具
分享人|Amis旮亘乐团少多宜.筛代团长
透过三长声的号角、捶地三声,少多宜.筛代同李吉崇处长拉紧三环结作为开场。
在阿美族的神话故事里,有一对姐弟搭乘独木舟从遥远国度来到台湾后便不再航海。而后岛上的祖先利用盛产的竹子拼组成筏,少多宜表示,传统的造筏工序至今没有失真,过去也充满着星象。在大船入港的仪式中,他看见的不是船进来,而是现场音乐承载着航海的印记,在潮间带一群唱歌者身躯的舞动,正说明了跟海洋间极其丰盛的关系。在那里,女性参与造舟、航海更不是禁忌。
阿美族把海洋称作riyar,它的走路方法是用手。自夏威夷返国一周后,少多宜同部落族人乘驾竹筏帆船Torik-Sanayasay号航越黑潮、往返台湾与绿岛。深刻认识到用hirahir(黄槿)树皮制风帆的坚韧性;而对照在大船入港中所见船只多是胶壳或各类素材的拼装,也让他更坚信要用竹子来恢复族群传统的航海印记。
身上仍带着太阳痕迹的少多宜,大声疾呼明年要造更好、更漂亮的船,首先到兰屿……;要让都历出海口成为海洋文化教育的场域,期待透过太平洋艺术节的冲击,大家一起建构属于海岛国家的台湾,认识我们自己的海洋,运用海洋成为彼此连结跳岛的工具。
【台东县政府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