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武将经商的现象普遍存在,“宋代武将经商”有什么特点?
引言:
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宋朝的武将集团就一直遭到朝廷的打压。
他们在政治事务当中的话语权极小,又因为站在文官的对立面,所以也被日益崛起的文官集团针对。
在北宋时期,除了抵御少数民族入侵之外,武将几乎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南宋的情况稍有好转,但程度并不明显。
为了找寻更多的价值,宋朝的武将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那就是经商。
武将经商,这在过去的朝代中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但是宋朝时,武将的生意,却涵盖了国家官营的种种商品。
他们的营业收入,也为国家的财政支出减轻了负担,覆盖了军营中的日常开销,因此一度得到中央朝廷的支持。
宋朝的武将经商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的生意情况又经历过怎样的变化?
备受打压,开辟道路
宋太祖赵匡胤执政之时,曾经颁布过这样一条法令:“自今起勿复令部曲主掌事务,及与部内贸易,与民争利,违者论如律。”
他要求从法令颁布之日开始,所有参与朝廷事务主管的各位官员,都不能够自由参与国家内部的贸易竞争,更不能够与老百姓争夺利润。
如有违背,他将会不顾情面,依照法律规定严格惩处。
由此可见,宋朝的第一位皇帝就为整个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调,明令禁止官员参与民间贸易。
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所有人都只能专注于手头上的事务,不能擅自参与到贸易体系之中。
其实这样的规定与我们今天社会的某些规定非常相似,比如公务员不能够擅自从事第二职业。
这是为了确保编制内的人们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工作之上,也是为了保证他们不会运用特权,挤压民间百姓的生存空间。
因此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宋朝皇帝非常注重百姓的安居乐业,也对官员进行了有力地管束。
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便皇帝已经明令禁止,还是有不少官员尝试经商,屡试不爽。
当然,他们不可能明目张胆地违反法律规定。
所以他们会选择把生意托付给自己信任的人,比如说家中的亲人,或者是从小便跟着自己的心腹,又或者是能够为自己分忧解难的奴仆。
这些人只要有了官员的令牌,就能直接代表官员在生意事务中作出决定,他本人不需要直接参与经营,到了利润分红之时就能够分得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利益。
人的欲望总是无穷无尽,野心也总会不断膨胀。
有人开始作出尝试,就有无数人效仿,有了第一次做生意的经验,就会有无数次开辟道路的经验。
所以宋朝时期的官员普遍采用一些灰色手段,毫无收敛地参与经商这一项事务当中。
文官和武将这两大集团相比起来,后者显然比前者更加无所畏惧。
这样的对比,与两大集团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
文官集团最受皇帝的重视,北宋时期特殊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也足以证明文官集团的社会地位有多高。
社会当中的文人学子前赴后继地参与科举考试,目的就是跨越阶层,加入朝廷官僚体系之中,实现光宗耀祖的梦想。
社会地位高,就意味着他们受到的关注更多,不管是上层的统治阶级,还是底层的老百姓,大家都会下意识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文官集团的身上。
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和看重,也意味着他们每天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忙碌。
每日的早朝,武将可以有许多理由拒绝参加,皇帝本人也并不会太过在意。
但是文官不同,每一位文官的身上都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哪怕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冗官现象,皇帝本人也非常看重文官对于政治事务的参与度。
那么理所当然,他们受到的监管自然也会更多。
文官集团当然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偷偷嘱咐自己的心腹替自己参与经商活动。
但是他们需要在整个过程中承担极大的风险,一旦被人发现和举报,他们头顶上的乌纱帽极有可能不保。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出人头地,漫长的煎熬与学习极为不易,几乎没有人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做可能会失败的尝试。
除了在朝廷中位高权重的文官之外,其余的普通官员要想参与经商活动,几乎没有门路。
但相比之下,武将集团则会更为自由。
宋朝的皇帝接二连三地对武将集团实施打压政策,控制武将人数,同时控制每一位武将履职的年限。在高压政策之下,许多原本具有真才实学的武将,也没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与其整日虚度光阴,无所事事,不如寻找合适的机会,给自己重新找点事情来做。
经商,这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最为繁荣的朝代,商品经济也在此时迎来了黄金的发展时期。
民间几乎人人经商,商业贸易活动覆盖了人民生活所需物品的方方面面。
所以武将集团在不受监管和不受控制的情况下,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贸易活动之中,成为一名“古代实业家”。
而且他们长期镇守边疆,正所谓天高皇帝远,他们的行为也不会受到太多约束和管制。
在军中生活,他们也拥有更多地差遣人才的便利。
遇到一些商业活动,武将不方便亲自出面,便会任命行伍之中的士兵代替自己出面处理各项事务。
渐渐地,参与经商活动的武将,也会在军中培养属于自己的心腹。
形成了固定的体系之后,武将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地做生意,也拥有一部分固定往来的生意伙伴。
宋朝的史书,记载了宋仁宗时期的这样一段往事:“差兵士百八十七人,以驴车四十辆,载茶三百余笼出引,逐处不得收税。”
这位将领差遣了187位士兵,又派出了40辆驴车,目的就是去装载300多笼茶叶,而且由于特殊的身份,他们所到之处还不会被征收税费。
这就是武将身份带来的便利,这一便利也导致宋朝时期武将经商的规模不断扩大。
经济价值,减轻负担
武将虽然受到的监管和约束作用较小,但他们毕竟还是官僚体系当中的一员。
当他们的行为影响逐渐扩大时,上层阶级也会得知他们的所作所为。
尤其是一部分武将胆大包天,甚至敢插手盐铁等官营商品。
只要打着军中将士的旗号,他们在进货和运输等方面就享有极大的优势,而且,他们的商品交易顺序也远远超于常人之前。
普通的老百姓看到了这样的情况,有时候甚至会假冒军籍,只为了给自己的商业活动带来一点优势。
当朝廷得知武将经商的真实情况后,也对这一行为作出过打压和压制。
嘉祐三年,皇帝发布命令,要求所有戍边将士立即停止一切商品交易活动,如果发现阳奉阴违的情况,皇帝将会削去他们的军籍,以军法问罪。
在皇帝的强势打压之下,那一阶段的边境商品贸易处于停滞期,武将集团没有额外的收入,军营的日常运转又需要军费支撑,只能开口向财政部门要钱。
如此一来,朝廷的负担便会不断加重。当时又出现了冗兵的现象,所以在拨款经费之时,统治阶级的心都在滴血。
但一个国家要想保证国防安全,不能没有戍边将士的存在,即便是心中再不舍,朝廷也没有办法取缔军营。
天长日久地资源消耗总归不是办法,朝廷决定还是恢复一部分边境的正常贸易,以此来承担朝廷的财政压力,使军人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不再伸手向朝廷索要资源。
这是皇帝在现实的困境之下所做的妥协,这也代表了武将经商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为了正大光明地将生意利润挪为军用,朝廷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资助武将经商。
南宋时期,武将经商的规模几乎达到了整个宋朝的巅峰。
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战斗次数也达到了巅峰。
从靖康之变开始,统治阶级就意识到了军中将士的重要性,南宋朝廷需要应对来自北方的威胁,不管是金还是蒙古,都是他们强大的对手。
当战争发生时,军费开销必然会不断增加,如果只依靠朝廷来拨款,国家迟早有一天会坐吃山空。
只有支持武将经商,将开源节流发挥到极致,南宋时期的军中各项工作才有资金支撑,战争才能够顺利推进下去。
从这一层面上来看,武将经商既是为了谋求一己私利,也能够为国家的军中力量储备提供便利。
在某些边境地区,武将与武将之间甚至会抱团合作,推动经商规模不断扩大,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这也是财政压力日益增大的朝廷喜闻乐见之事。
占用特权,享受便利
虽然武将经商是非常正常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也确实为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官员经商的本质就是官员利用政治特权挤占普通商人的生存空间。
比如说在茶叶和酒类的经营模式当中,武将可以利用自己和朝廷的关系,第一时间获得最为物美价廉的货源。
他们也能通过自己在戍边地区建立的影响力,优先将手中的商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
相比之下,普通的商家没有这样优越的条件,他们不能第一时间接触更为优质的商品,也无法将政策红利收入自己囊中。
他们的贸易渠道常常被军中的武将所垄断,有时资金链还会面临断绝等相当困难的情况。
而且武将的经商方式不像文官那样,会受到同僚以及竞争对手的监管。
有些心术不正的武将会通过抱团的方式,垄断某种商品资源,直接切断他人的生存之路。
这一现象也导致了恶性的市场竞争,致使南宋时期的经济市场出现了严重的失衡问题。
南宋最终的灭亡,与经济方面的危机也有很大关系。
结语:
虽然宋朝的开国之祖明确禁止官员经商,但是在现实的经济压力之下,朝廷不得不正视客观环境,给武将经商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
他们通过请人代为运营或者直接参与经营的方式,不断扩大经商规模,给国家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损害了部分小生产者的利益。
参考资料:
《宋史》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