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人民科技赋能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新时代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面向现实、面向生活、面向人民,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一大批优秀国产电视、电影、戏剧、音乐、动漫、游戏等崛起,真实反映了中国人自信自强、奋斗进取、开放包容的精神状态。

脱离人民、失去群众基础的文艺作品是虚幻和悬空的,难以引发共鸣,只能沦为社会的虚假需要。只有扎根人民,才能获得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凝聚文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电视剧《大江大河》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人物命运的细致描绘,全景式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个体与时代的紧密互动,体现了人民群众在社会转型期的创新探索与拼搏精神;科幻作品《三体》与《流浪地球》内蕴着宏大的宇宙观、深邃的科学想象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独特诠释;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对传统神话故事进行创新性改编和数字化加持,让世界玩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了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写照。

面向未来,十四亿人口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场景必将创造无比丰富精彩的真实故事。只有善于从中寻求灵感、汲取智慧,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特别是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正在重构文化发展的空间、内容和形式。

从空间看,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地域和场所的空间限制,构筑起全域性的文化交流与展示平台;从内容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助力文化素材的挖掘、整合与创新,为文化创作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的元素和素材;从形式看,计算机视觉与VR虚拟仿真等技术让文化的呈现从二维平面走向多维立体,给予受众沉浸式的体验。在这一背景下,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通过科技与文化的有效融合,推动文化建设的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将研发支撑文化娱乐创作的专用及配套软件,发展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的文旅设备,满足人们对数字生活、数字文化的新需求”。可见,科技正在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升级换代,也在塑造新型文化产业形态,特别是催生出诸如数字文化创意、智能文旅体验等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型文化产业形态。显然,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发展是时代所向、大势所趋。

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科技革命条件下文化新的内容表达、呈现方式和传播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全媒体的文化生产和传播,使人们在全新的视觉体验和交互应用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提升生活的品质。

文化体制机制的建立完善是激活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保障,比如具体而言,政府要加强中长期战略规划,明确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战略重点及资源投入,推动文化领域各部门多主体之间的统筹协调与分工合作。文化企业要改进文化产品的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聚焦提高文化原创能力,产出更多反映时代进步、彰显社会风貌的精品力作。社会要创造条件,使得各级各类文化中心和平台能够大力发展文化基本公共服务,确保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惠及社会。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制度的优化与创新可以带来更多文化生产和创新的动力。

(作者:刘世强,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李若雪,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