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紧监管口袋 北京、上海等地继续对共享单车投放设上限
央广网北京4月14日消息(记者佟亚涛)北京市交通委13日发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2020年运营监管及2021年车辆投放规模的公示》,再次明确对共享单车投放规模实施动态总量调控,向行业传达“继续扎紧监管口袋”的态度。
公示显示,2021年北京市中心城区车辆总量控制在80万辆以内,其中美团40万辆、哈啰21万辆、青桔19万辆。同时,鼓励运营企业进入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运营,由各相关区政府确定运营区域和车辆投放数量。
不只北京,上海、深圳等多数城市也都在近期出台文件,再次强调“总量调控”的监管思路。
——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明确: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实行总量调控。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应当遵循总量调控和动态调整机制要求,有序投放和回收车辆。
——《深圳经济特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若干规定(草案)》规定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实行总量控制。
——今年3月中旬,哈尔滨市发布《2021年哈尔滨市共享单车停放秩序规范管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将单车总量控制在12万台以内,并明确提出“运营企业按照投放车辆配额比例,确定施划区域和数量”。
——郑州市将共享单车数量缩减至10万辆,明确季度考核第一名奖励三千市场份额,最后一名扣除三千市场份额。
——石家庄市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考核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分别予以增加配额、不予调整、减少投放等措施。
在共享单车行业发展初期,总量管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共享单车过量投放、无序扩张导致的公共资源浪费和城市治理难题。如今,共享单车赛道从风起云涌逐渐回归理性,形成美团、哈啰、青桔三家鼎立的局面,“总量调控”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共享单车(图片来源:CFP)
“共享单车行业从最初的野蛮生长阶段,发展到如今相对理性的阶段,各平台企业也从抢占市场到如今追求经济效益,从车辆投放数量转向注重车辆利用效率,不再大规模、盲目投放,因此我觉得总量管控的必要性确实没有那么强了。”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说。
城市智行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沈立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达了不同观点——仍有必要。“从政府管理来讲,总量控制便于进行规范化管理。”沈立军进一步解释说,“实行总量管控,是对行业进行管理的一个有力抓手,而且是一个源头性的抓手。总量管控下的考核机制、奖惩机制,关系到各企业的投放配额,因此可以督促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运维效率。”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抢占市场始终是不变的法则,突破政策底线、超额投放从而实现快速抢占市场,仍被当作一条捷径。在四川内江主城区,5家运营企业投放3万余辆共享单车,远远超出2.3万辆的停放容量和2万辆的骑行需求量。在天津街头,部分静默处理的哈啰单车被认为是“幽灵车”“黑户”,质疑其存在超量投放抢市场的行为。郑州等地再次出现多处“共享单车坟场”,报废的共享单车如何不造成资源浪费引发关注。
“监管部门对共享单车行业的态度是‘包容审慎、鼓励发展’。在对行业进行鼓励、包容的基础上,‘审慎’这个底线不能丢。”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说。
事实上,各地坚持总量管控的力度也并未松懈。天津市河东区针对履行车辆停放管理义务不到位的某品牌共享单车开出一张3万元的罚单。郑州市明确,在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如果发现企业超投直接扣除企业市场份额。《深圳经济特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若干规定(草案)》明确:经营者未经许可或超越许可规模投放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或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经营者3年内不得参与车辆新增投放指标配置。云南昆明从4月15日起,对违规投放的共享单车品牌、车型以及超额投放的共享单车进行强制清理,预期于5月中旬完成共享单车减量工作。随着各地监管加严,违规超投的共享单车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监管风险。
不过顾大松也提出,当前共享单车管控应更精细化。“比如一年内不同季节、时间对共享单车的需求不同,管控总量是否需要调整;城区内不同区域、商圈、地铁站点共享单车容量不同,如何更精准管控,这是管理部门应去思考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