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俘墓碑、台北孔庙文物等入列 北市一般古物再添14件
战俘墓碑为水泥制成,呈现具体而微的二战历史,反映战俘在战争结束时的身分转折。(台北市立文献馆提供)
台北孔庙「有教无类」匾反映中华民国政府来台初期对儒家思想教化的传承与重视。(台北市立文献馆提供)
艋舺启天宫镇殿软身妈祖神像,具有清末至日治时期的工艺特征。(台北市立文献馆提供)
台北市立文献馆公告指定14案14件文物为台北市古物类文化资产,其中包含战俘墓碑、台北孔庙「有教无类」匾、艋舺启天宫镇殿软身妈祖神像等,北市文献馆表示,战俘墓碑呈现二战历史、软身妈祖则具有清末至日治时期的工艺特征,经公告后,台北市指定一般古物累积至233案863件。
文献馆说明,战俘墓碑于2022年4月由青年郭怀正在信义区福德街道路工程范围的边坡墓地里发现,后由北市工务局新工处依法提出文资审议申请,经实勘及审议后,古物审议会表决以出席委员全票通过指定战俘墓碑为一般古物。
台北市古物审议会指出,过去所知战俘墓碑多为简陋木造,铭文资讯有限,本件战俘墓碑为水泥制成,上头除了战俘姓名、军队编号、军衔、死亡日期,还刻有日军总部所分配的战俘号码、该名战俘曾隶属的兵团及其信仰教派等资料,十分罕见,此墓碑呈现具体而微的二战历史,反映战俘在战争结束时的身分转折,可作为台湾历史特殊战争经验的见证。
文献馆也说,台北孔庙跨越清代台北府文庙、日治时期仕绅重新捐建及战后官方入主管理等不同时期,藏有丰富仪礼文物,本次指定一般古物「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牌,最早可见于1931年《台日画报》照片上,其中牌位文字原为「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战后因应官方祭孔尊称,修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木牌上方的龛首与两侧龛壁饰以多层镂空技法雕成的九只龙纹,纹饰布局繁密、雕工细致精湛,基座配置围栏,艺术表现突出。
其中,「有教无类」匾是1950年台北孔庙重建完成扩大举行祭孔大典时,由总统蒋中正颁赠,匾额中央与同年颁予台南孔庙的有教无类匾皆刻有国玺「荣典之玺」印文,反映中华民国政府来台初期对儒家思想教化的传承与重视;「创建台北孔子庙碑」则是1959年设立,碑文纪录台北孔庙从清末至民国48年的变迁发展,各项人、事、时、地、物纪载完备,能反映地方重要人物与史事渊源。
文献馆说明,艋舺启天宫妈祖又称「料馆妈祖」,见证艋舺曾作为北台湾军工木料、樟脑出入港的历史意义,指定的艋舺启天宫镇殿软身妈祖神像,具有清末至日治时期的工艺特征,启天宫的开设也反映当地政经、社会与文化变迁。
文献馆表示,本次也通过指定私人收藏文物9案9件,包含保育类野生动物产制品文物及清末福州匾额,表现明清牙雕工艺与清末福州木匾雕工漆艺的特色,经过公告后,台北市指定一般古物累积至233案86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