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耀和马金王斗争走势与反思

国民

沸沸扬扬的张显耀被辞职事件,真相扑朔迷离。事件发展到现在,对张显耀和马金王对战双方来说,真相已变得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反而是舆论攻防战的成败,这从双方近期的出招重心即可看出。

一、和九月政争类似,司法份内职责又被转移给媒体社会舆论,无论谁胜谁负台湾都继续受伤

去年马英九王金平斗争,马英九觉得司法调查未必如舆论挞伐那么直接有效,于是司法收手力图借重媒体的力量批评王金平。没想到事与愿违,轻信媒体导致弄巧成拙,舆论对马的反扑和对王金平的同情,使马英九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里且不论九月政争的是非对错,单就有意无意地借重乃至放大媒体和社会舆论对司法案件决策权来说,九月政争是一个很不好的示范,其走向本身的负面危害已经并且还在继续显现。

在民粹盛行和人情味很浓的台湾社会,将过多的司法类是非曲直交给媒体和社会舆论去判断和决策,不仅风险很高,而且后遗症也极多。这至少会导致一些司法事件发生后,矛盾双方都把舆论攻防战作为斗争的重点,而各自本来的责任以及事实的真相则变得不重要。于是,谁在舆论攻防战中胜出,谁就是有理的一方,谁就具备了对事实真相的唯一解释权;谁在舆论攻防战中战败,谁就是无理的一方,谁就失去了澄清事实真相的资格,只能被动接受媒体和公众道德审判

此次张显耀被辞职事件,可以说充分展现了台湾社会的上述特征。在这种社会氛围下,难怪控辩双方会把直接诉诸媒体和舆论决胜负看得最重。从九月政争到张显耀被辞职事件,台湾社会的上述误区还在继续扩大,无论张显耀和马金王谁胜谁负,台湾都很受伤。

二、在行政系统调查局和检调方面张显耀处于明显下风,马金王占优势

很明显在是否涉嫌泄密问题上,张显耀是被调查方,陆委会和调查局以及相关检调单位占据优势地位。目前针对张显耀的是司法战与舆论战结合,互为犄角,张被调查这一司法新闻被用来削弱张的声望形象。而且可以合理推论的是,张显耀以后被正式起诉也不令人意外,而且要出现这一状况也没那么多困难。除了一些阴谋论的诠释之外,还要注意到台湾检调系统的高起诉量与低判罪率,也就是说以什么罪名检察官起诉,和以这一罪名被法院判决有罪定案是两回事。

目前从台湾社会舆论来看,马金王仅仅在调查局和检调调查阶段是没法一举击溃张显耀的,战线势必要延伸到法庭上,马金王才有可能进一步得分。这和以往某些时候向媒体丢出一些疑似丑闻的消息就可以搞掉一位元政治人物的情况不同,不具有可比性。和张显耀此次情况类似的还有当年的马英九特别费案,即便被检方约谈调查并起诉,马当年的声望还是没被击溃。

三、双方的舆论战胜负才是双方胜败的关键,也是张显耀是否还有清白和前途的关键,法院的判决会受舆论战胜负的影响

从九月政争的情况来看,舆论倒向王金平,后来的法院判决也对王金平非常有利。此次张显耀和马金王的舆论战也同样是双方斗争胜败的关键。虽然这种现象很不客观也很不理性,但这就是当下台湾最大的现实。若张显耀在舆论战中胜出,则接下来的检调执法会受到回击,法院判决也会受影响而更可能对张显耀有利。

即便届时法院判决对张不利,只要舆论站在他这边,他还是有很多同情分和再起的机会。因为台湾社会人情味很重,一旦张成功形塑出被迫害的能干政务官形象,并且获得社会舆论的广泛同情,则即便受审乃至判决对其不利,他仍然有可能在大量同情分的保护下形象不坠。例如马英九当年的秘书文因发票问题而被判罪入狱后,社会舆论也一般认为这是误触法网,并非恶人,因而宽容视之。因此当余文出狱后重新考进台北市政府担任公务员时,舆论和公众也宽和以对,并未继续大加批判。

与此相对的是,若张显耀在舆论战中失败,则无论未来的法院判决是否对张有利,张的个人人格清白和政治前途就此断送。若张显耀在舆论战中败北,甚至还不用等到被正式起诉宣判,张就会提前被击溃,形象、清白和前途尽毁。目前来看,双方的舆论战胜负还未分,双方在舆论战中各有所得也各有损伤。

总之,媒体和社会舆论的本职是监督而不是决策,九月政争和张显耀被辞职事件都过度放大了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决策权。上次的雄气爆事件发生后,也是各方先大打舆论战,谁在舆论战中被击败,则高雄气爆责任就该谁承担,这类现象对台湾绝非好事。同时,台湾社会人情味过重和重视感性力量的风格,也给厘清事实真相和划分责任归属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台湾有识之士对此类共同现象的反思和补救,比张显耀被辞职事件个案中谁胜谁败的问题更重要也更急迫。

●作者刘国民,湖北武汉,长期关注台湾的学者,也专研中国左右之争和社会思潮。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