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照堂影像的追寻 重出江湖

张才1948年在淡水沙仑拍摄的作品海滨少女》。(远足文化提供)

张照堂摄影文集影像的追寻》,收录黄伯骥1965年的照片剑侠》。

1988年,张照堂执笔的摄影文集《影像的追寻》,以第一手史料介绍33位台湾前辈摄影家生平创作,是台湾第一本有系统收录日治时期至战后写实摄影的专书

27前年出版不容易

这套当年分成上下集的摄影文集上市后广受欢迎,绝版后在二手书市曾飙至2000元以上,而今终于再版重出,重现被遗忘许久的台湾前辈摄影家风采

「这本书能在27年前出版不容易」,张照堂自述,「台湾1987年宣布解严,仍以政治扩权和经济建设挂帅,对教育和文化并不重视,台湾主体意识还没那么强烈,关于摄影的专栏书籍寥寥可数,更别谈前辈摄影家的专辑。」当时摄影家简永彬在《光华杂志》担任编辑,提议张照堂以专栏方式一一介绍前辈摄影家。

「我从基隆板桥桃园、台中、高雄屏东一路走下去,没想到一写就是3年」,1988年最终汇集成书。《影像的追寻》出版后,带动摄影界、地方政府找寻老摄影家的风气,前辈摄影家作品集陆续出土、也策划摄影展,让埋没数十年的前辈摄影家散落四处的照片,又获得被重新认识的机会

为摄影执着留见证

包含邓南光、张才、林寿镒李钓纶、林权助、黄伯骥、徐清波等人,他们有当报社记者,或开写真馆、在银行工作,当国老师医生土地代书等各行各业,业余时则背起相机记录台湾庶民生活点滴,而今这些摄影家已超过一半不在人世

「1960年代是有爆发力的年代,摄影界分沙龙、写实摄影两派潮流」,回忆当年,张照堂提到除了张才、郑桑溪,其他受访者他并不认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对摄影的执着热情、认真踏实,以前摄影器材贵、还要自己在暗房冲洗,过程繁复困难,反而让拍照的精神更为投注,也更多对人性关怀。」

感叹仍有遗珠之憾

张照堂提到,有些照片过去不能曝光,但在《影像的追寻》后得以发表,「像贫穷、酒家女这些题材不能曝光,会让人以为台湾人生活困苦。」如屏东摄影家刘安明曾拍摄小孩破碗、穿补丁衣服的照片,被质疑是「暴露贫穷」在展览中被强制取下,「他一气之下把底片毁了。」

张照堂不讳言,当年资讯匮乏,不少遗珠之憾,如林草、彭瑞麟、吴金淼、李鸣雕等人都没办法纳入书中。「如果这些照片当年带给我们『乡愁』和『怀旧』的寻找和舒解,今天的再现不仅于此,更该是一种『理解』和『认同』的召唤和肯定,这些照片,让我们认同我们是什么人,理解我们怎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