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谋自曝曾被贴「缺乏人和」标签 57岁时仅剩筹办台积电一路
▲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图/记者汤兴汉摄)
记者高兆麟/综合报导
台积电(2330)创办人张忠谋自传下册在他退休后6年终于问世,而距离1998 年的自传上册,已相隔 26 年,近日张忠谋接受《远见杂志》专访,畅谈《张忠谋自传》写作历程、业界秘辛与台积电创办历程。
亲撰自传的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 2018 年退休后即动笔,却因疫情与健康因素而写写停停,花了六年,才在 93 岁高龄,成就近 20 万字、涵盖 54 年岁月的下册巨作。
「写完了,轻松一点啦!」交出自传手稿后,被誉为「台湾半导体教父」的张忠谋,在接受《远见》专访时笑说自己「如释重负」,一点也不「意犹未尽」。他也透露,尽管自传下册只写到2018 年、他自台积电退休时,但未来可没打算再有「传外传」的续章了。
张忠谋在专访中透露,自传上、下册都是为自己写的,因为在写书的过程中,等于重新又活了一遍。除了上册「边写边泣」,这次下册也是常常写到掉眼泪,他表示,比起少年、中年,「老泪是比较少了,可是感情还是一样的。」
张忠谋在自传中也重新铺垫一幕幕人生往事,大致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他在半导体大厂德仪的 25年,也是他经理人的养成阶段;第二,是短短三年 的工研院院长生涯;第三,当然就是台积电,「我一生最重要也最成功的工作」,篇幅将近 2/3。台湾科技政策掌舵者与半导体开路先锋,例如李国鼎、孙运璇、方贤齐、潘文渊、胡定华、史钦泰及曾繁城等人,也在张忠谋笔下依序出场,带读者回到「护国神山」的造山运动起点。
张忠谋提到两次「与命运的约会」,第一次是到位于德州的半导体大厂「德仪」任职,第二次是到台湾来,「原本我以为约会的地点是工研院,没想到在台积电。」访谈中,他表示若那个时候是德仪 CEO,一定会在台积电募资时就投资,取替飞利浦成为台积大股东。如此一来,或许台积电就成为「德积电」。
张忠谋也在专访中谈到,从 1983 到 1988 的五年内,历经德仪、通用器材与工研院的三次辞职。36 年过去了,仍可感受他当时自喻为「过河卒子」的深刻惆怅。
「我没有错,我只是输了而已!」受访时,张忠谋如此总结工研院院长任内感想。之所以这样说,跟他担任工研院院长三年期间的三大改革有关,其中只有创办台积电一项算是成功,其他两项失败收场,还被贴上「欠缺人和」的标签。
「我三次辞职,已经无路可走,只剩下台积电这条路,」张忠谋说,当年自辞去工研院长时才 57 岁,正值盛年,距离他设定的、至少做到 65 岁退休,还远远太早,于是他全力投入台积电的筹办。
专访中,他也谈及台积电创办初期的秘辛,例如与飞利浦(曾是台积大股东)的微妙关系、对台积电初期三位外籍总经理的评价、英特尔与苹果的竞合、对台积电的期许,以及川普不知道的台积胜出秘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