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百年争论 因他而平息丨刘东生
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一群风尘仆仆的研究人员来到位于晋西黄土高原的临县。他们与同伴走散迷了路,停下来想找个当地人问路。
远处一片庄稼地旁,正有一位头发和胡子花白的老人在劳作。为首的一位研究人员急忙走过去打招呼,老人问他:“你是干什么工作的?”“我是来调查黄土的。”他说。
听完,老人俯下身,在相隔不远的地上分别抓了一把黄土,摊开在他面前说:“俺们这儿的黄土跟别处的不一样。”果然,老人的一只手上是粗的形状发散的砂黄土,另一只手上的黄土却很细,攥一下便能成形。
晋西老农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中积累起来的丰富实践经验,让这位研究人员大受启发。中国的黄土就像一个千古之谜,成了他心中迫切想要破解的谜团。
这位研究人员就是第四纪地质学家、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
刘东生院士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刘东生开展黄土研究之初,国内外学界对于黄土的成因已争论了100多年,“风成说”“水成说”等说法众说纷纭。对此,刘东生并未急于下结论,而是从1955年到1958年,亲自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
从山西太行山、吕梁山,穿过陕甘交界的子午岭,到达甘肃临洮和宁夏固原;从内蒙古的大青山麓,到陕西的秦岭北坡……刘东生和研究团队踏遍山山峁峁,行程上千公里,吃住在野外,完成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10条黄土大剖面的调查。
左:中国黄土样本
右:刘东生手稿《新黄土和老黄土》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根据调查的一手资料和样品分析,刘东生团队陆续出版了《黄河中游第四纪地质调查报告》《黄河中游黄土》及《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中国的黄土堆积》《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第四纪地质问题》等专著,首次建立了对黄土高原的三维立体认识,并提出了后来被学界广为接受的“新风成说”:把风成沉积作用从黄土高原顶部黄土层,拓展到整个黄土序列,并把过去只强调搬运过程的风成作用,扩展到物源—搬运—沉积—沉积后变化这一完整过程。
刘东生的考察笔记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由此,刘东生和他的团队开创了中国的黄土学,平息了纷扰百年的黄土成因之争,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和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不仅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得到了国内外学术圈的广泛认可。
2002年,刘东生获得国际环境领域最高奖“泰勒奖”。
颁奖词这样说:自然界沧海桑田的环境变化在地球上刻下了三本完整的历史大书:一本是完整保存古环境变化信息的深海沉积,一本是系统反映气候变化的极地冰川,而第三本书则是中国的黄土沉积。这是对刘东生在黄土研究中开创性工作的肯定。
2003年,刘东生获得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参考文献:
[1]白晶. 就恋这把黄土——刘东生传[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2]陈海波. “掰开”一层又一层黄土……[N]. 光明日报, 2024-6-15(1).
[3]毛梦囡. 刘东生:用一生解读黄土“天书”[N]. 科普时报, 2024-5-31(8).
[4]张佳静. 严谨与谦逊:地质学家刘东生的人生轨迹[N]. 科普时报, 2018-11-12(8).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