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沒有比亞迪!讓豐田日產加碼、BMW瞄準的全球第3大車市是它

日本龙头车厂丰田11月下旬宣布,10年来首度在印度加码,投资近4亿美元,增设第3座工厂。但,该公司却在同月初宣布,将在中国持续减产至春节。

【文・江殷年】

日本龙头车厂丰田11月下旬宣布,10年来首度在印度加码,投资近4亿美元,增设第3座工厂。但,该公司却在同月初宣布,将在中国持续减产至春节。

不只丰田,在中国销量连4年下滑的日产也瞄准印度,今年初就携手雷诺汽车宣告,要砸6亿美元生产6款新车。铃木更在去年就撤出美、中市场,将投资全集中在印度,今年更昭示野心,要在当地设电动车生产中心,2025年就要回销日本,还要进军欧洲。

另一方面,特斯拉也动作频频,彭博报导最快有可能明年就开放特斯拉进口,2年内在印度设厂。

为什么在中国惨遭滑铁卢,被「比亚迪们」打得溃不成军的非中系车厂,不约而同反手在印度加码?

事实上,此时此刻的印度,已成为海外汽车大厂远离「比亚迪们」,韬光养晦,迎接电动车商机的新净土。这背后有几股底气。

所得提升促汽车销量再成长

第1,是印度势如破竹、9年来汽车销量屡创新高。

去年印度汽车销量逾470万辆,年成长率逾25%,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3大车市。今年上半年,也较去年同期成长逾4%。

相较之下,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去年仅成长不到4%,第2大的美国则衰退超过8%,销量创10年来新低。

资策会分析师何心宇表示,印度汽车销量屡创新高,源自于所得提升,中产阶级扩大。该国中产阶级粗估约一成,这1.4亿人有机会负担更高价位的汽车。此外,在前几大车市中,印度也是唯一刚进入成长期的市场,未来潜力可期。

中印关系冷,陆企撤出印度

第2是地缘政治。

中印两国因国土接壤导致的纷争,近年争端再起,导致两国关系降入冰点。清大印度中心副主任兼通识中心副教授方天赐以「微妙」形容当前的中印关系。

他观察,自中印建交以来,两国蜜月期向来很短,紧接着就会进入长时间的动荡,目前仍僵持不下。由于中印两国互信基础低,即使双方经贸往来热络,2022年贸易金额更创新高,印度依旧面不改色的以经贸手段制裁。例如2020年,印度就在全国禁用二百七十多款中国手机应用程式。同年,也颁布外国直接投资(FDI)新政,要求周边国家投资或参与公共建设投标前,都须由印度审查。

去年8月更传出,印度研拟要禁售价格低于4,500元的中国手机,将冲击小米、Oppo和Vivo等品牌,甚至传出冻结小米在当地资产。

无独有偶,原先欲在印度扩厂的比亚迪,也在今年7月由于「国安因素」遭到回绝。不只比亚迪,此前想买下美国通用汽车印度厂的长城汽车,也因迟迟等不到印度政府点头而作罢。

「比亚迪们」撤出印度,对其他海外车企自是大好机会。台经院分析师邱昰芳认为,这让印度有机会成为没有中系车厂插旗,但既能生产、也有足够大的市场的练兵基地。例如BMW就因为销量不错,今年传出有意到印度设厂。

第二重意义则是将印度做为出口基地。邱昰芳指出,不只制造成本低,海外车企进驻印度,要出口非洲或欧洲都相当方便。

但现在是台湾电动车供应链到印度布局的好时机吗?国际商贸文化交流基金会执行长胡天盛对此持平,他表示印度一直在崛起,但并不是直角般上扬,综合来看目前投资环境仍未齐备,除非是早在印度有基础的台商,否则不须急着布局。

何心宇也表示,如非客户要求,建议可以先在泰国和越南这些有与印度签署关税条约的国家投资,再将产品输入印度,同样可吃到该市场红利。

台厂攻印留意当地政府体制

此外,台厂要逐鹿印度,也仍得正视政府体制带来的风险。有熟悉经贸的专家表示,印度扶植本土企业的手段,有些不符合商业规则。以小米遭冻结资产为例,短期而言,印度确实将钱都留在国内,但却导致国际商誉受损。

另外,对经营权侵门踏户也时有耳闻,何心宇就表示日商对此以借贷方式解决。透过借款给当地邦政府,保障双方信赖,并保有公司独立经营权,但这种商业模式未必他人能接受。

想在印度闯天下,由印度人来治理印度人是上上策。胡天盛表示,目前在印度闯出好成绩的台达电、研华、联发科,内部几乎都是印度员工。他们既能理解当地需求,也能搭起文化间的桥梁。

当China+1成为趋势,不只日商、韩商,和世界做生意也成为台商的必修课。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1881期《商业周刊》)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延伸阅读》

年收1.7亿每月只花5千、奶奶说不能当第二,他就四度拿冠军!传奇电竞手「Faker」的6件事

一个退休老总的忠告:中年后,决定生活品质的不是金钱地位,是「这件事」!

多一个s,「玉米」变「鸡眼」⋯10个绝对不能加s的单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