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年过八十的老导演,为何成了全网抵制的对象?
出品|夹馍星球
作者|馍小贝
今年已经81岁的原陕西西影厂导演姚守岗,无论如何也预想不到,自己会在这个夏天成为全网抵制的对象。
事情源于他30年前执导的电影《犬王》被骂上热搜,大批网友涌入其豆瓣页面怒打一星。
短短几天内,新的“豆瓣历史最低分电影”诞生——2.1分,差评率达到了97.2%。
2.1分是什么概念?
根据豆瓣的五星打分规则,2分为最低分。连毕志飞的《逐梦演艺圈》现在都有2.2分。
不仅如此,姚守岗的其他作品也受连带影响。由他执导的9部影视剧,4部触底2.1分,其他5部也都没过3分。
看这阵仗,估计几年之内都很难再有人撼动他“豆瓣口碑最差导演”的地位。
到底是什么事情,惹了这么大的众怒?
△豆瓣最低分电影《犬王》
01震撼背后的震惊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曾广泛利用军犬搜寻我方抗战部队,造成了不小的破坏。他们的军犬血统引自德国牧羊犬,经品种改良后培育出了性情更为凶猛的日本狼青。
为了抵御外敌,中方也急需组建自己的军犬队伍。
上映于1993年的电影《犬王》,正是基于这段历史,讲述中国军犬协助军民抵抗侵略者的故事。
片中,这条军犬名叫“海龙”,聪明绝顶,极通人性,屡次立奇功保护了村里的百姓。日军派人来偷狗,遭村民阻拦,行动失败。特务起了杀心,在村民家偷偷放置了手榴弹。
危急之时,海龙毫不犹豫地叼起了正在冒烟的手榴弹,一路狂奔,最终在远离村民家的小河边被炸得粉碎。
它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村民一家的平安无事。
这是整部影片最重要也最感人的镜头。为了凸显它,影片从三个角度反复播放了三次,配合着悲情的音乐与村民的哭喊声,将情绪渲染到了极点,观者无不落泪。
△军犬牺牲镜头
《犬王》获得了1993年度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特别奖,此后多年在电影频道反复播出,还被推荐为中小学教育电影。
碍于当年的摄影水平,片中的爆炸画面其实拍得很模糊,但这个镜头依然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
很多观众清晰记得自己小时候曾被这个镜头吓哭,家长会安慰说:“电影都是假的,海龙并没有真的死。”
然而若干年之后,不为人知的真相才得以揭晓:爆炸是真的,死亡也是真的。
拍摄时,没有特效、没有道具、没有借位,饰演海龙的军犬身上真被绑上了大剂量的炸药包,在指定的地点被炸得粉身碎骨。
△《犬王》下面观众的评价。
导演姚守岗还特意下令,炸药一定要足量,“保证狗被一次性炸死”。在他看来,这是一种人性关怀,让海龙死得利索,不受痛苦。
回过头琢磨,还会明白一点:为什么这个镜头是大远景,而且没有任何特写?因为必须让军犬跑得足够远,来保证摄制组成员的安全。
这就是《犬王》讽刺的地方,一边在电影中赞扬军犬的忠诚与勇敢,一边在电影外杀了它。
其实,这个事也并非今天才爆出来。
早在2007年12月,姚守岗参加电影频道的节目《流金岁月》时,就当着所有观众的面回忆了当年的拍摄过程。
“别看是条狗,我心里挺不好受的。”他这么说着,脸上却带着笑,语气里还透着居高临下的傲慢。
△嘴上说不好受,表情却在笑,争议就在于此。
煽情的背景音乐掐着时机响起,现场的工作人员和主持人顺势烘托气氛:“导演擦擦眼泪,别哭!”“没想到14年过去了,导演还是这么难受。”
然而,当时姚守岗戴着墨镜,旁人根本看不出他真实的表情。
接着,他又补充说:“为了这个影片,必须要死一条狗,而且必须要选出一条军犬。”
根据他的说法,普通家犬看到冒烟的物体一定会本能逃跑,无法配合拍摄,只有训练有素的军犬才会严格完成命令。
然而,亲手把这条军犬养育长大的训导员,却被蒙在鼓里,没有被告知要真死。
“在镜头前,它奔跑着被炸成了碎片……多年来训练和培养该犬的那位战士,看到如此真实的镜头后,哭得死去活来。”导演如此描述。
△为了影片,必须要死一条狗吗?
整个谈话过程中,姚守岗都不曾表现出对军犬和训导员的任何歉意,也没说后悔。
对于这个“伟大的镜头”,他甚至充满了兴奋与骄傲:“我摆了三架机器啊!一定要把这个镜头拍好!”话里话外都在强调,是为了艺术。
他反复解释自己当年的所做作为都碍于“技术限制”,说自己看过一部美国电影,花了四万多个零件来制作假狗,“那个时候我们有这样的技术吗?不仅技术,成本也不是这样的。”
因为没有钱制作假狗,所以不如直接用真狗。在他的概念里,军犬是一件可以具体估价的“物品”。这正是今天被网友讨伐的所在。
为了他口中所谓的艺术,一条鲜活的生命可以成为工作中的必要损耗:“没有舍哪有得,要不然观众能看到这样逼真效果、受到这样的感染吗?”
没错,他确实拍出了吓坏所有人的“震撼镜头”,但如果观众知道军犬要做出这种牺牲,有几个人愿意看这样的电影?
表现壮烈牺牲的方式有很多种,姚守岗却选择了最粗暴的那一种。
02以另一种方式留名
那么,姚守岗到底何许人也?
论资排辈,姚守岗与吴天明、谢飞、吴贻弓等人一样属于“第四代”导演,而且是西安电影制片厂元老级人物,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见了他都得尊称一声前辈。
他出生于1940年,年仅11岁的时候就考入西北文艺工作团从事演员工作,算是一枚“童星”。西北文工团曾是陕甘宁边区重要的文化宣传团体,后组建为陕西省歌舞剧院。
1958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成立,新的厂子,需要人才,此时高中毕业的姚守岗,因为有文艺功底,被招进厂,并且是重要的部门导演室,未来可期。
△西影厂从建设到现状。
起初因为厂子基础薄弱,拍片少,可发挥的地方不多,年轻人顶多帮忙打打杂。那时候,西影厂唯一一部有名的片子是孙敬导演的《桃花扇》,主演王丹凤、冯喆,还是从其他厂借的。
不久,“文革”到来,更中断了创作工作。也就是说,还没等西影厂发力,就无力可使了。
1973年,形势稍微缓和,文化部将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9所院校合并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恢复对艺术人员的培养,但非公开招生。
1976年,姚守岗被西影厂推荐到导演进修班学习,学制2年,一届学员也仅4人。这是一个极其小而精的圈子,他的同系学长里,就有后来的西影厂厂长吴天明。
两年后,姚守岗毕业的时候,高考恢复了,导演进修班也变回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大名鼎鼎的“北电最强一届”在此时诞生,陈凯歌、张艺谋、顾长卫等大佬,走上历史舞台。
进修班的姚守岗,没能得到更系统的电影教育机会,但是回到厂里后,恰逢百废待兴,电影生产恢复,急需上马项目,拿出作品。只要有一定才能,很容易得到拍片机会。
根据行规,新导演的前两部作品要和别人联合执导,由资深导演带着。1979年,姚守岗和西影厂的功勋导演孙敬,联合执导了一部讲述体操队故事的《乳燕飞》。
△《乳燕飞》剧照
改革初期的电影,一反之前的沉闷,开始向时尚鲜丽风格走,《乳燕飞》拍的又是一群帅气漂亮的年轻人,衣着时尚,形体俊美,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气息。
饥渴了多年的观众,太想看电影了,出现了“报复式”观影现象。1979年中国观影数量达到293亿人次,当时全国人口是10亿,平均下来每人一年进电影院29次。
这样的现象史无前例,也后无来者。可以说,那时候只要是部电影,就有很多人看。电影演员也容易走红,《乳燕飞》就捧红了年轻的舞蹈姑娘娜仁花,后来成为著名演员。
受《犬王》事件影响,如今《乳燕飞》在豆瓣的评分是2.5分。其实在西影厂的历史上,《乳燕飞》是质量不错的作品,经常被作为案例提及。
1982年,姚守岗迎来了独立导演的机会,拍摄了《白桦林中的哨所》,讲的便是军犬引导员与军犬之间的故事,很动人,不过背景发生在插队时期。
△《白桦林中的哨所》剧照。
十年之后,他又拍摄了《犬王》,可见他对狗的题材还是很有兴趣的,也很难说他对狗就没有感情,只是出于一种僵硬或冷漠的思维,他犯了今天动物保护者的众怒。
要说姚守岗最有名的作品,是1985年的《野妈妈》,讲的是文革期间一个乡村姑娘抚养遭受冤屈的华侨后代的故事,有着“伤痕电影”的影子,走的依旧是煽情路线。
这部片获得了印度第十一届国际电影节“银孔雀奖”,虽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电影节,但好歹也带着“国际”俩字,那是姚守岗导演生涯的高光时刻。
如今,这部电影豆瓣评分2.5分,有超过87%人,给打了1星。
△《野妈妈》海报,尺度有点大。
显然,姚守岗是有一定创作才华的,但又较平庸。与同辈横向对比,他的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与人文精神;与晚辈纵向对比,他又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
当进入90年代的市场化浪潮,像他这类导演,很难再获得拍片机会。《犬王》之后,直到1999年才拍了一部连续剧《秦可卿之谜》,此后再没有作品问世。
如果就此过去,他会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名普通创作人员,留下他的印记和贡献,名字不会被太多人知道。但因为“杀犬”事件,他的名字火了。
这是人生的讽刺性,也像极了电影。
03艺术的底线
当然,《犬王》争议事件,折射的不只是某个导演的价值观问题,其实也是整个影视行业在粗放发展阶段的集体通病。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意识发生变化,回顾过往种种举动自然感到吃惊。
那时候,影视拍摄中虐待动物的事件屡见不鲜。82版《西游记》中的白龙马,跟随剧组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之后,最终却被抛弃在了一个景区内孤独死去。
△马善被人骑。
1988年,王家卫的《旺角卡门》里,有一段没有任何剪辑的虐猫长镜头。
而在限制级电影《黑太阳731》里,日本军官把一只白猫扔进老鼠堆里被活活咬死。导演声称,只是在猫身上涂抹了蜜糖,老鼠并没有真的在咬。但也有剧组人员爆料,说猫的确死了。
1995年,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拍摄《悲情布鲁克》时,有一个人与马共同坠崖的镜头。演员有安全装置保护,但那匹马却是蒙上了眼睛,真的冲下悬崖活活摔死了。
△男女共骑,是影片的经典镜头。
对了,这部影片的主演是涂们,后来在央视版《笑傲江湖》中饰演左冷禅,为人熟知。2017年凭借《老兽》获得金马奖影帝。
2005年,陕西乡党顾长卫转型当导演的《孔雀》里,有个镜头是女人掐着大鹅的脖子灌毒药,看着它逐渐死去。
很多人看了不舒服,即便顾长卫回应说拍摄时灌的是麻药。
△《孔雀》中的镜头。
直到2009年,新版《三国》开播时,导演高希希还曾对媒体炫耀:
“我对我们这个战争场面特别自信,远远地把老版甩在身后。我们从新西兰进口来50匹纯种马,在拍戏过程中一共牺牲了六匹,疯了八匹,连马都受不住了。”
可见,那时候人们普遍对动物没有主动的关怀意识。
而这些情况不只是中国影视圈的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曾发生过。即便是今天时常被拿来作为行业规范榜样的好莱坞,也是从“残酷时代”走过来的。
1903年,电影诞生没多久时,爱迪生(没错,就是发明电炮的那个爱迪生)曾拍过一支70秒短片《电击大象》,纪录了一只大象被高压交流电电死的全过程。
这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出现虐杀动物镜头的电影。
而爱迪生老师这么做的理由,只是为了打败竞争对手,企图通过大肆宣传“交流电是危险的”,来稳住自己公司的直流电产品。
1939年,西部片《荡寇志》在拍摄一位骑手坠崖的镜头时,让马匹从20多米高的悬崖上摔了下去,这件事引发了公愤。
△《荡寇志》中的马。
随后,美国电影协会与美国人道协会签订合约,授权后者检察电影制作过程中动物演员的待遇状况,确保虐待、剥削等问题不再发生。
所以,善待动物演员不仅应当成为一种行业共识,更重要的是要依托于成熟的行业规范与有效的监察机制。
无可否认,杀戮、暴虐、残忍,这些突破伦理尺度的影像,确实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与猎奇吸引力,但艺术的创作应当有基本的底线。
没有底线的作品,没有价值。
姚守岗的《犬王》事件,年代久远,争议却直达今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与狗的感情最为亲密。何况军犬身上,还承载着英雄主义的情怀。
据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城镇宠物猫和宠物狗的数量超过一亿只,其中狗的数量为5222万只。
太多的都市人群,在繁忙与孤独中,将感情寄托在宠物身上。在这种大氛围中,虐待猫狗的事件很容易在社交媒体迅速发酵,遭到抵制。
7月5日,一个微博账号将姚守岗多年前在《流金岁月》节目中的发言,配上可爱的狗狗画面,制作成一条视频,发到微博,引起一波公愤。
△话题微博。
话题#抵制畜生导演姚守岗 抵制犬王#上了热搜,讨论量1.4万,阅读量近4000万。正是因为这波传播,更多人了解了当年的军犬爆炸事件,纷纷跑到豆瓣去给姚守岗的作品打低分。
当然,因为一部电影的问题,就去否认其他的作品,是否是道义的,也存在讨论空间。
但这个事件本身应当成为整个行业的警钟,让“时代局限性”就此停留在过去。
就像“动物演员”这个称谓一样,它们也是一部电影的重要参与者。尊重它们,也是尊重作品本身。
不要再让艺术表达成为下一次暴虐的借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