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灾区急难救助 工研院公益科技延伸到救灾现场
工研院副总营运长何大安(左)、工研院社会公益委员会主委刘佳明(左一)等人展示开发造型像是吸尘器的「轻量化清土石流机」。(工研院提供/罗浚滨新竹传真)
你看过能吸土石流的吸尘器吗?工研院举办「2021科技公益经验分享交流研讨会」,分享研发的「轻量化清土石流机」等多项急难救助公益成果,并就「偏乡科技、急难救助、循环再生、绿能科技、智慧照护」等议题,与慈济基金会、玩具图书馆等单位做探讨,期以科技力量善尽社会责任。
工研院社会公益委员会主委刘佳明表示,台湾因地形地质关系,每逢台风豪雨常发生土石流灾害,当土石流侵入民宅时,一般救灾机具无法进入清运土石,需要第一线救灾志工一铲铲的清运,相当耗费体力,有时还得与时间赛跑。
工研院与慈济第一线救灾志工多次讨论需求后,开发造型像是吸尘器的「轻量化清土石流机」,体积小、可一人独力操作,方便狭小地形救灾使用,速度能比人工铲土快5到6倍,提高清运效率,解决耗费体力问题,也能助灾民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另外,工研院针对灾区饮水、净水问题,设计开发「可携轻便形式UVC LED救灾器」,方便志工带往灾区使用,让灾区第一时间就能有杀菌后的饮用水可使用。
在智慧照护方面,工研院研发「光疗贴布」技术,用光疗来促进新陈代谢与皮肤健康,服务许多公益照护单位,并开发无须穿戴与接触的「静态UWB呼吸心跳量测技术」,可让护理人员随时了解院友状况,并能立即进行医疗照护服务,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如新竹创世基金会照顾的植物人,会有呼吸心跳终止的风险,需要全天候每2小时巡床,要投入大量医护人力,工研院「静态UWB呼吸心跳量测技术」能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呼吸、心跳数据监测与即时生理讯号异常警示功能,目前已提供试办。
玩具图书馆秘书长余良玲分享,陪伴孩子成长的玩具,平均使用寿命仅六个月,据统计,9成玩具为塑料制成,其中8成会进入垃圾掩埋场、焚化炉或海洋,成为全球生态大问题。
工研院以「材料特征光谱分析技术」分析塑料的种类与材料特性,提升塑料回收价值,将本来只能焚化处理的废塑胶玩具,变成可再次加工利用的二次原料,减少地球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