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接地气 更甚零关税冲击

经济部8月起实施汽车国产化新规,遭轰未充分沟通就仓促上路。图为受冲击的MG品牌。(本报资料照片)

立委提案取消进口车关税,遭经济部以冲击国内产业为由婉拒。平心而论,关税政策实施这么久,国产车市占率同样下滑,半壁江山早就拱手让出,显见关税「保得了一时、保不了一世」,产业更需要的是稳定且有目标的长远发展策略,而即兴式的双标施政。

为何说是即兴施政?以经济部8月实施的国产车新制为例,是在7月30日晚间发布,不到48小时就要实施,别说不顾消费者权益,也忽略车厂需调整供应链的现实,贸然宣布新制讲白点就是「呼你死」,根本不给你缓冲空间,有这样的经济部何需敌人?

经济部的即兴施政,严重忽略现今大型车厂全球布局现实,台湾不是品牌拥有者,须配合原厂全球调度,就像现代汽车Custin车系因与北京现代共用零件,采用CKD完全散装进口,要调整绝非台湾的组车厂说了算,但经济部显然过于本位,觉得全球都得听台湾的,无视不是台湾说了算的现实。

罔顾产业现实也就算了,在政策制订上还充满双标,国产车新制摆明就是针对大陆品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所以陆资与国际品牌合资者、陆资并购之国际品牌者、国际品牌在大陆生产者,以及大陆品牌者,统统要求达到国产化的新规,才能在台开卖。

问题来了,既然要封杀大陆品牌,那就该标准一致,台湾人熟悉的汽车品牌VOLVO早在2010年就被大陆吉利汽车所收购,只因它是进口车,就可规避禁令在台贩售,这绝对说不过去,更何况它的自制率根本是零,比中华车代理的MG还低,新制根本是欺负自家人。

经济部或许想迎合上意,在产业政策也搞「抗中保台」,但最不该的是内外有别,放过零自制率的进口车,反而对国产车百般刁难,如果老用这种「吃里扒外」的态度施政,国产车哪有生存空间?

这就更不用说,面对电动车崛起,台湾缺乏完整的产业战略,一下子喊燃油车禁售,一下子又再看看;想要在全球电动车阵营站队,大陆的电动车不能学,但对态度亲中的特斯拉创办人马斯克也有顾忌,就在这样的反反复复里,葬送掉台湾汽车产业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