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令宣导需有「新」做法

李武忠

行政院日前举办内阁研讨会特别邀来学者及媒体传授如何与民众和媒体的沟通技巧。这让笔者想起日前参加国内相关农业座谈很惊讶的发现,部分偏远地区农民对于政府相关的惠农措施并不了解甚至产生误解,且出席政府官员对农民提出问题多采制式回答(公事公办依法行政带回去研究等)让民众感觉缺乏同理心,也间接反映在此次总统大选对执政党候选人的支持度。

这样的现象其实普遍存在政府各部会,即便马总统在选举期间于公开场合亦即习惯提出一大堆冰冷的数据,要来证明执政党非外界批评的无能政府,但是多数民众的反应明显不如预期,透露出政府现行政令宣导方式确实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如何避免落入数字迷失,如何化繁为简,意简言赅,让政府努力的施政成绩能让广大民众很快能了解并愿意配合;相对的,对于民众最关心、最迫切需求的现实问题也能迅速的传达给政府相关部会,让政府施政不会和民意脱节,马总统在面对南部水果价格爆跌回应为何不早说,行政院农委会主委农民一天只工作1小时的说法确实伤了许多农民的心。过去政府也经常举办倾听民意活动,但是整个过程几乎都是政府官员讲的多,倾听民意的少,无法达到双向沟通。如何改变过去「讲堂授课」做法恐怕是新执政团队在力拼政绩以外的另一项大考验。

台湾执政者常喜欢配合新内阁产生而提出不同的治国口号(如六三三、黄金十年、富民经济、安心内阁等),本不是坏事,只是这些口号往往既不符合民生社会的实际情况,也不是民众最迫切的需求,造成民众对政府施政普遍「无感」,致常被讥为口号治国。

对此,政府官员一向自我感觉良好,常把问题归咎于反对党的恶意扭曲,始终不愿去面对问题认真找出症结所在,自然与人民期待产生极大的落差,施政当然得不到正面肯定。如何运用庶民语言来作为沟通的工具,让民众有「同国」的感受恐怕是这些具国外高学历生活体验不同于一般老百姓精英们的一大难题,这些恐怕不是靠上一两堂课就可以轻易搞定。

这些年在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变时发现,中国虽然幅员广大,人口众多,但是政府在推动富农政策上确实有很大的进展。特别是政府在办理农业政令宣传时常透过当地人民日常习惯的「顺口溜」形式(民众常拿来讽刺社会现象),将「问题的提出、政策的规定、破解的办法」融为一体,使得广大农民对国家政策能够一看就明、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同时也很快的将农村现况和农民的感受上达中央政府,适时纾解民怨

当然好的顺口溜不是随口乱掰,根据专家指出需要具备四个要件:第一、要彻底了解政府政策内涵;第二、要深入农村了解村干部和老百姓最关心的焦点问题;第三、语言要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第四、要针对某一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如「基本农田红线,迁居创业莫侵占,广大村民同遵守,用地须按规划办。」;「种地不上税,上学交费,看病有医保,生活有低保」等等,这种善用民间口语的宣传手法,在广大的农村产生很大的正向回响,甚至衍生出新的行业和商机。这样的做法值得台湾的「博士」内阁参考。

施政当然需要用心不能只靠耍嘴皮,但如何让人民有感也同样重要。从最近瘦肉精事件再度看出政府官员在沟通协调方面仍然落入旧威权(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思维,套句顺口溜:「政府口号唬死人;执行起来吓死人;执行过后气死人。」过度操弄民意的结果,反失去理性对话和沟通的空间,恐引发更大的风暴,让台湾社会付出惨痛代价,政府官员是该转个弯了!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