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砸400亿助道安 为何驾驶、行人无感?要解决3痛点
政院砸钱提升道路安全,成效似乎并不明显。(图/报系资料照)
为增进行人安全,行政院今年启动4年4百亿元计划,改善易肇事路口,为何民众仍无感?临停空间不足、行人路口改善进度慢,以及地方政府执行有难处,都是待解问题。
「今年1到4月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去年同期下降5.5%!我们持续着重全国799处路口,希望在下半年全数改善完成。」7月1日,交通部部长李孟谚召开上任后首次道安记者会,先是公布死亡数下降的喜讯,再喊话冲刺改善工程。
为解决行人地狱问题,行政院核定的「永续提升人行安全计划」在今年正式启动,预计四年内砸下四百亿元,由交通部、内政部协助各县市,补助地方改善道路建设,包括全国799处易肇事路口。
单看死亡数减少,改善似有成效,但要根本解决道安问题,无论从驾驶或行人端出发,近半年改善工程进度仍然缓慢。
首先,市区临停空间不足问题,还未解决。去年交通部祭出违规检举记点新制,但未划设足够临停空间,让计程车、货车等职业驾驶被逼入绝境。事后交通部暂缓实施,要求各县市先检讨临停空间,每隔100至150公尺红线,至少要有10%黄线临停或专用车格,并订于今年6月检视成果。
六都均达标 但痛点未化解
在7月初的记者会上,交通部强调,近半年来全国已增设2200处黄线临停区,各县市自提目标「达成率百分百」。但《今周刊》进一步询问六都实际划设长度,仅新北市提出整体黄线占红线总长度比率约14%,台北市约9.5%,其余四都连红线总长度都未统计,根本无从检视是否实际达到交通部划设要求。
台北市计程车驾驶员职业工会发言人李威尔质疑,中央仅要求地方「自提」目标,但新增黄线临停区究竟分布在哪里?占全市道路多少比率?近几个月,他参与政府临停空间检讨会议,发现部分县市连辖内道路总长度都提不出来,遑论盘点整体道路状况,所谓「达标」只是徒增黄线处数,没有检讨黄线分布与占比。
更何况,这些达标的临停划设处,也未真正打到痛点。
「地方交通局总是说,这里不能画(黄线)、那里不能画⋯⋯,但政府说窒碍难行的区域,都是我们需要的!」李威尔举例,如台北市的「临停示范区」,不在繁忙的忠孝东路、台北车站周遭,而是位处平日车流少的内湖旧宗路;又如桃园市大业路商店林立,民间建议增设货车临停区,但因原处是机车格,市府不愿更动。
(图/今周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