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宗龙:顺着云门的身体脉络 让 AI 编舞
云门舞集艺术总监郑宗龙。(图/林政亿摄)
维持着两年一度的创作速率,郑宗龙的新作《波》已在上半年悄悄宣告。这不只是郑宗龙与日本科技艺术家真锅大度(Daito Manabe)的首次合作,也是他首度尝试透过AI运算编舞。在这波人工智慧的浪头上,身体与虚拟的关系是什么?在机械创造中,人类的创新又有什么独特意义?编舞家将透过《波》给出他现阶段的答案。
排练满档的郑宗龙,打开背包就是一叠厚厚的工作用分镜表(Storyboard),是与日本科技艺术家真锅大度合作的讨论细目。从编舞、影像、音乐,依时间轴仔细分类,中日对照;除了编舞,《波》的音乐、影像与科技互动都由真锅大度操刀,互动程度远高过往日的作品。
早在去(2022)年《霞》之前,郑宗龙就开始酝酿《波》的创作种子。当时他注意到里约奥运闭幕上经典的〈东京八分钟〉桥段,对于里头AR的竞技身体深感着迷,也进一步对创作者真锅大度产生兴趣,对于他运用程式制作并驱动人体的漫画感印象深刻。他曾在访谈文章中注意到,真锅大度很在乎作品有没有成功将能量传递给观众,「这与我的编舞理念是有连结的,我也希望舞台上的一切能完整地传达给观众。」
郑宗龙主动写了一封信给真锅大度,希望能结合身体与影像科技,让双方的能量传递并扩散到观众身上,增加观赏的体感。想不到真锅大度一口答应,于是郑宗龙在疫情期间飞了一趟东京,先看了艺术家手上大量的录像素材,包括人体九大关节运作的数据资料,以及身体在虚拟空间里的各种形变和移动,那些超乎人体工学、又不过度失真的可能性,打开了郑宗龙的脑洞。两人的初次碰撞充满了火花,也是在那时,真锅大度抛出了「AI编舞」的想法,正式开启《波》的创作旅程。
郑宗龙从科技的震荡、舞蹈的情绪推送、音乐在空间里跳动的浸染,到剧院里舞台上对观众席发出的能量感染,收束成「波(Wave)」的概念,定为主题;而真锅大度也立刻理解,并同意这个创作起点,双方接着从各自的工作范畴分头进行。
「你觉得『波』是什么?」郑宗龙在排练时屡屡抛出这个问题,试着藉脑力激荡搜集波的可能性。不管是粒子的运动、波粒二象性等物理性诠释,还是无形的能量模拟,都让他看到舞蹈与观众之间的强烈连结。从表演穿越空气、推送至观众席的感动,到视觉、声响相互扰动创造的能量波动,传送到舞台下刺激观众的感官;波仿佛是一道无形的绳索,抛出去、试图在空气中系住相合的频率。一如始终在学习的AI,试着透过学习、逐渐靠近真实人类的样貌。
「如果我修改了AI的编舞,那这支舞还算是AI编的吗?」郑宗龙认为,让观众能清楚分辨舞台上是真人或AI是重要的,在这个前提下,维持云门的风格核心与舞者身体表现,则是他作为编舞家的功课。
循着AI的逻辑模式,要让AI编舞,首先得让它「学会」这件事。郑宗龙并不打算漫无边际地从世界各地捞来舞蹈影像喂进AI的资料库,他反倒想给AI编舞家一点限制,让它遵循云门的动作脉络进行编创,让这支舞不至于偏离云门风格太远,并能与主要的编舞家郑宗龙的编舞放在一起,兜成一支完整的舞作。
去年底,他开始从过往的经典舞作归纳出属于「云门」、「郑宗龙」的运动方式,不管是跨的运动螺旋、圆的运动、甚至是关节的运动,他仔细从过往经典作品挑出符合这条脉络的舞蹈画面,作为数据资料喂给AI。
随着创作逐渐迈入尾声,郑宗龙让自己专注在身体的思考,并结合真锅大度的视觉、音乐与科技,一起创造最大的「波」。当创作的齿轮逐渐扣合、推动舞作,成为震荡观众心弦的波。对他来说,这就是艺术最可贵的地方。
【Profile】郑宗龙,出生于台北艋舺的编舞家,2002年加入云门舞集,随团全球巡演,同时开始编舞。2006年起担任云门2特约编舞家,2020年起接任云门舞集艺术总监。曾编创长篇舞作《十三声》、《毛月亮》、《定光》、《霞》等,曾获选入罗德里奇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五十位当代编舞家」。2023年底将与日本科技艺术家真锅大度合作,发表全新舞作《波》。
本文作者:Stella Tsai
(本文摘自《PAR表演艺术9月号第355期》)
《PAR表演艺术9月号第3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