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代评“保过”实为挖坑骗钱
唐山客
近年来,市场出现不少宣扬“专属通道,不过保退”“破格申报、保通过”“内部渠道,快速通过”的职称代办机构。尽管有关监管部门的防骗提醒和专项治理持续不断,仍有一些人因想“走捷径”,成了被坑骗的对象。(10月21日《工人日报》)
必须强调,职称代评机构的种种宣传和承诺明显违背了职称评审的程序,根本就站不住脚。按照职称申报评审的规范要求,在职工作人员只能通过所在单位的账号进行申报,由所在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后上报。自由职业者申报职称评审,可由人事代理机构等履行审核、公示、推荐等程序,但人事代理机构只能报送档案在该机构的人员的职称材料,且职称不能异地参评。
据此,市场上的很多职称代评机构并没有申报职称评审的资格和权限,也不能实现跨地区申报职称,所谓“正规渠道”“全程代评”“花钱包过”等都是虚假不实的宣传,都是骗人的话术。此类话术一套连着一套,当申报人催问申报结果时,职称代评机构又会抛出“评审未过,不予退费或部分退费”等话术,有的甚至直接拉黑申报人,或者关店失联、卷款跑路。
申报人损失一笔“代评费”或许还是轻的,更严重的后果是,申报人因此而背上职称污点,甚至付出更大的失信代价。人社部前不久印发的《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提供虚假材料取得的职称会被撤销,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记录期限为3年。如果申报人通过职称代评机构购买虚假材料申报职称,就踩踏了诚信底线和法律规则底线,给职称信用埋下了雷,落得“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局。
有职称申报需求的劳动者,应当看清“职称代评”的欺骗性、违法性、危害性和负面后果,增强底线意识、自律意识,自觉予以抵制,摒弃图省事、走捷径的想法,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准备申报材料、履行申报程序。申报人一旦发现诸如“花钱包过”等职称代评信息,或不慎落入职称代评陷阱,应通过投诉、举报或起诉等方式积极维权,向监管部门提供治理线索。
市场监管、人社、网信、公安等部门应健全监管机制,形成治理合力,找准执法切入点,对存有虚假宣传、诈骗等违法行为的职称代评机构该查处的查处,该取缔的取缔,该曝光的曝光。监管部门应面向有职称申报需求的劳动者广泛开展法治宣传,帮助劳动者看清职称代评的侵权套路和风险,增强警惕防范意识。相关网络平台应采取有效措施,对职称代评机构的违法信息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替代异变词进行筛查、拦截、屏蔽,最大限度压缩黑色利益链条延展的空间。
同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优化职称评审规则,加强对评审机构及评委的培训、考核和监督,加大对违规评审行为的惩治力度,确保职称评审科学、透明、公平、公正,为申报人营造健康有序的评审环境。漫画/王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