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抓小放大 董氏批政府装肖维

《烟害防制法》新法施行满1年半,董氏基金会批卫福部空有法律、砸大钱宣导烟害,却不确实执法。图为禁烟布条。(本报资料照片)(吸烟有害健康)

《烟害防制法》新法施行满1年半,卫福部纳管新兴烟品加热烟,并全面禁止电子烟制造、输入、贩卖、供应。根据国民健康署调查青少年吸烟行为,推估约8万名青少年使用电子烟,多数家长忧心新兴烟品会使孩子成瘾,危害健康。董氏基金会指出,卫福部空有法律、砸大钱宣导烟害,却不确实执法,「根本是装肖维」。

董氏基金会烟害防治组主任林清丽分析,国际烟草公司为扩大市场,须开发新的吸烟人口,推出新兴烟品,目标锁定35岁以下年轻人。即使法令明文规定禁止电子烟,加热烟则须通过上市审查才可贩售,路上仍常见年轻人吸新兴烟品,法令形同虚设,主因是国健署从未严格执法。

林清丽批评,《烟害防制法》修法的目的是追踪源头,但执法人员最多仅处罚吸烟行为人,甚至不确定有无罚款,政府行动力明显不足,「雷声大雨点小的执法作为,根本是装肖维」。

除了中央执法态度挨轰,地方政府防制电子烟,取缔样态、裁罚金额,确有不小差距。以六都政府去年成果为例,高雄裁处52件、罚锾10万5000元;桃园裁处48件、罚锾59万6000元,大多是行为人;北市查获违规贩卖电子烟1件,罚锾20万元、输入电子烟2件,各罚锾5万元。

台中除了去年裁处59件、罚锾236万6000元,今年5月底也与警政署保三总队联手破获市值1亿4060万元的大型电子烟工厂,以张男为首的不法集团经人头帐户收取电子烟销售所得,单一户头就有千万元金流。

新北裁处逾1100件,裁罚金额约1500万元,为落实公权力,跨局处合作,并集结北台8县市区域联防,防堵不肖业者窜逃。不过,陈姓民众抱怨,新制上路年余,违规加热烟仍在市面流窜,甚至有许多「水货」出现,不利民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