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纹螺含「石房蛤毒素」一颗致命 2岁男童误食全身瘫痪
▲织纹螺表面呈现「织布」图案,螺口有白圈。(图/翻摄自海峡导报)
厦门是海洋与渔业局9日提醒,每年4月到9月是织纹螺的汛期(产季),同时也是毒性最强的时间,可能含有复合性毒素,食用后可能引起头晕、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能成为植物人、甚至致死,请勿前往海边采捕、贩售与食用织纹螺,以免发生意外。2015年5月,莆田一2岁男童吃织纹螺后中毒成为植物人。
据介绍,织纹螺又称为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与泥沙中,外型特征为长度1到2公分、宽0.5到1公分尾端尖细、且表面分布1到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呈现类似「织布」的形状。
织纹螺本身含有「石房蛤毒素」,与河鲀毒素同属麻痹性神经毒,煮沸、腌渍与日晒都不能去除毒性,潜伏期为5分钟到4个小时不等,是名符其实的「餐桌杀手」。
▼织纹螺内含神经毒,小小一颗就能致命。(图/翻摄自海峡导报)
据悉,石房蛤毒素食用后可能引起头晕、呕吐、嘴唇、手指麻木等中毒等中毒症状,目前尚未出现能够针对该毒素的特效药,只能透过催吐、排泄、洗胃等方法降低吸收量。据专家介绍,石房蛤毒素对人体的经口致死量为0.54到0.9毫克,只要小小一颗就可能致命。
此外,织纹螺以藻类与有机碎屑为食,本身对藻类、河鲀毒素的汇聚能力极强,且不会透过代谢排出体外;也就是说,只要海洋内存在零星的有毒藻类与有机物,它就可能含有石房蛤毒素、河鲀毒与膝沟藻毒素等剧毒。
对此,大陆颁布相关政策,禁止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但仍有贪口的沿海居民采捕误食后,发生中毒或死亡的情形。2015年5月,莆田一2岁男童吃织纹螺后中毒成为植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