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真情还是假意

(图/摘自俄罗斯总统府官网)

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上月访问莫斯科,共邀俄罗斯总统普丁参与百年变局。白宫和美国媒体则大酸中俄关系。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就说中俄关系就像是一场「权宜之婚」,俄国只是追逐利益的小伙伴。不少媒体则认为一场俄乌战争把俄国打成三流国家,只能依附中国,成为「中国的加拿大」。俄国只能提供中国大批有待开发的土地和资源,而普丁必须以中国马首是瞻才得以续命。

中俄结盟是为了共同对抗美国领导的民主国家,成为新冷战中的另一集团。但就在法国总统马克宏出访北京之际,中国驻欧盟大使傅聪则指出,中俄关系遭到外界误解,所谓「『上不封顶』仅仅是一种修辞。」傅聪还说,中国没有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也并不承认其吞并乌克兰领土的行为,包括对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一时间让人摸不着头绪,中俄看似如胶似漆,为何此时又口出冷语。傅聪所说的只是安抚欧洲的外交辞令,还是中俄之间「婚后」的残酷现实?

中共建政后,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及大国关系三项因素决定中俄的交往。从初期的「一面倒」到中苏决裂,意识形态扮演了重要角色。1972年尼克森访华,中共放弃与美国的意识形态斗争,共同促成战略三角。三角战略的形成不应忽略1960~70年代中共完成两弹一星的目标,军力大幅提升;在国际上,中共取得联合国的合法地位成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这都让中国真正具备大国实力,成为有意义的第三者。大国关系成为这时期的决定因素。

冷战结束,战略三角变成单极格局。美国成为中国安全威胁的来源,地缘政治又回到中俄关系主要位置。中国对冷战后分裂贫弱的俄罗斯没有像美国趁机东扩步步进逼。中国决策者认为,俄国有东山再起的本钱,与其趁虚而入,不如建立框架,维持可长可久的稳定关系。中俄在1989年恢复关系正常化,2001年双方签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奠定后冷战时期中俄关系的基础。

冷战后俄国经济损失远超过二战。百废待举的俄国经过20多年的励精图治重新站起来。固然俄乌战争俄国表现出人意料,中国还是十分谨慎地对待这位邻居,认为未来中国发展与世界格局,俄国仍是一大变数。习近平访问莫斯科的意义就在寻求俄乌战争停战与战后世界格局的共识。

中国成功调解沙乌地与伊朗的和解,标志北京在推动全球和平发展环境上更为积极,俄罗斯作为联合国五常之一,在非洲、中东与中亚都还有一定的影响力,重建世界新秩序是少不了俄罗斯的角色。特别是中亚地区,作为陆上丝绸之路要道,安定的中亚也仍需俄罗斯的合作。同时,陆上来自俄国的能源管道及未来北方航道的开通,可以分散中国麻六甲困境的压力,目前中国有将近2/3的石油进口、1/5的货物运输都必须经过麻六甲海峡。俄国对于解决中国的能源安全与货物运输的重要性只增不减。所以中国要维持发展与繁荣更需要俄国。

我们不能机械性或几何性的理解战略三角关系,权力平衡是英美海洋国家的思维,老大拉老三压制老二是霸权逻辑。战略三角与两极对抗已无法解释现下与未来的世界格局。傅聪的表态只是证明,中欧关系是中俄关系的天花板,欧洲的重要性不下于俄国,中国也无意回到两极格局。法国总统马克宏结束对华访问,公开表达欧洲各国寻求战略自主,让欧盟成为「第三强权」。群雄并起的多极格局才是中俄欧心中的美丽新世界。

(作者为退休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