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极地海警合作 台海能复制吗

(图/shutterstock)

2024年9月,中国与俄罗斯的海警船队于北太平洋和北极首次进行联合巡逻,展现两国对于极地关键航道的合作与控制。

根据中国海警所发布的讯息,中国海警所属的梅山舰、秀山舰与俄罗斯海警的堪察加彼得罗巴夫洛夫斯克号、堪察加号组成舰艇编队,于9月21日在北太平洋的公海上进行首次联合巡逻。随后,舰队抵达北极海,这是中国海警舰艇首次进入该区域。

此次中俄两国海警演练与合作,标志着中国扩展海上执法范畴,不仅检验中国海警船舰在陌生海域遂行任务能力,同时参与极地区域海洋治理。值得重视的是,中俄两国还根据联合国大会46/215号决议及《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公约》对作业船只进行检查,并进行联合搜救、损害管控和搜索违法船只演练,展示双方协同作战能力。

随着乌克兰战争导致俄罗斯与其他北极国家中断合作,莫斯科转向与中国寻求强化更为深入的新伙伴关系。而且,随着气候变迁和全球贸易格局的转变,北极地区在21世纪将成为多国竞逐战略要地。

中国在2018年发布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中首次提出「极地丝绸之路」概念,自认为「近北极国家」,期望在北极的安全治理上扮演更为积极角色。在战略意涵上,北京可透过「一带一路」战略延伸至北极,以「冰上丝绸之路」连接欧亚大陆的南北两翼。这个观点正结合地缘战略理论中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即中国试图通过强化两翼的运输基础建设(南部的印度洋与北部的北极航道),来稳固其地理优势。

中俄两国于2023年5月签署《加强海上执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后,在2023年下半年进行高层次工作会晤,中国海警先以观察员身分参加俄罗斯所举行的「北极巡逻2023」反恐演习,后才于今年9月「太平洋巡逻2024」联合巡逻与演习。

中俄两国从高层会晤到工作级别会议,可以看出北京与莫斯科不断强化海警层面的合作。并透过年度计划,如「太平洋巡逻2024」,两国海警已将联合巡逻行动常态化。

海警船舰不同于军舰,海警的海上执法往往被认为「非军事」或「准军事」单位,其职责主要在于海上执法、救援与保护资源,因而较少被认为具有直接军事挑衅意图。中国与俄罗斯的海警合作,既可降低军事敏感性,更可灵活扩展在北极与北太平洋的行动自由。

其次,在北极与北太平洋,中俄可能采用有限战争策略,如透过巡逻和干扰来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确保航道自由,而非直接进行战斗。中俄两国正借由常态性的巡逻行动,使得两国得以透过舰队「存在」于北极与北太平洋,还可以随时对经过该地船只进行检查或施压,这在无需「宣示封锁」情况下达成控制航道。

中俄在北极和北太平洋的联合巡逻展示具有「潜在」进行海上封锁能力,并且具有应对未来非传统威胁之效。此举还为双方在该地区提供保护海洋资源、打击非法捕鱼等方面创造更大范围的影响力,高举保护海洋之名,更可避免来自美国或其他紧邻北极国家的批评,中国更借此在北极事务获得更多话语权。

中俄海警部门的联合巡逻和海上执法合作可能成为一种示范,显示北京计划并有能力在敏感地区实行有效的海上控制和封锁。这项行动表明中国可能实施类似手段,运用在东海、台湾海峡或南海等西太平洋地区,或可能通过海上巡逻和封锁行动加强对台湾压力,甚至在不发生直接冲突情况下试图孤立台湾。

中国逐次扩展在北极与北太平洋的巡逻范围与「合法」执法行动,借由「打击非法活动」为名,展现北京可能借此测试此种「切香肠式扩张」政策。以海警单位加强对台湾周边的巡逻,测试《美日安保条约》与今年5月才开始的美日韩海洋安全保障架构,达到「不宣而战」的封锁或施压效果。这种兼具合法性与战略性之作为,正逐步改变印太地区的安全战略格局。(作者为实践大学通识教育二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