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南海爭端白熱化?小馬可仕「透明戰略」與美攜手,加劇中國壓力

中国与菲律宾南海争端持续扩大。图为8月6日,菲律宾与美国、加拿大、澳洲首次在南海进行联合军演。 图/法新社

近期,中菲两国的南海冲突频繁,美日、俄国等双方盟友也参与其中,以南沙群岛为中心点,区域局势呈现多股势力交错的白热化局面。自2022年小马可仕(Bongbong Marcos)总统上台以来,菲律宾在南海主权争议上对中国的态度发生剧烈转变。与前任总统杜特蒂的做法不同,马可仕政府采取了更强硬的立场,实施所谓「透明战略」,不再为了维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而对中国在南海的侵犯行为保持沉默或选择性披露,而是致力于将中菲争议公开化,并利用南海的冲突作为争取国际支持的手段。

▌当前南海形势

近一年来,中菲南海争端主要集中在南沙群岛的三个关键海域:仙宾礁(Sabina Shoal)、仁爱礁(Second Thomas Shoal)和黄岩岛(Scarborough Shoal)。双方都宣称对这3个区域拥有主权,尤其是菲律宾坚持这些海域均位于其专属经济区(EEZ)以内。(注:中华民国同对3个海域宣称拥有主权,分别称其为仙宾暗沙、仁爱暗沙与民主礁。惟本文以中菲争端为主轴,下文皆采用中国命名。)

仙宾礁是新的中菲冲突热点。仅仅在8月,两国就发生了5次海上冲突和3次船只撞击事件。尤其是8月19日在该区域附近发生的严重碰撞导致局势进一步升级,双方皆欲争夺这个具有重要渔业价值的环礁控制权而引发冲突。今年4月开始,菲律宾向仙宾礁派遣了海岸警卫队旗舰,以阻止中方在那里建造人工岛。

8月25日中国海岸警卫队与菲律宾海警队发生冲突,菲方指控中国海警船用高压水枪攻击。 图/欧新社

仁爱礁则是近半年来最严重的冲突发生地。该区域的争端焦点是菲律宾「马德雷山号」(BRP Sierra Madre)军舰的补给问题。这艘源自二战时期的战舰,在1999年被菲方故意搁浅在仁爱礁以宣示主权,借此派驻海军陆战队队员驻守在舰上。中菲关系良好时,中方允许菲方在获许可下进行「人道主义」物资补给。然而,关系紧张时,中方常以各种理由阻挠菲方的补给行动。随着船体日益老化,中国担忧菲律宾可能藉补给机会强化船体,使占领永久化,因此近月频繁阻扰补给行动。今年6月17日,双方在该海域发生激烈冲突,导致一名菲律宾水手失去一根手指,是两方目前肢体冲突中所造成的最严重伤害。

为缓解双方冲突,中菲于今年7月就补给行动达成「临时协议」。虽然补给行动后菲方完成了一次的补给,但由于双方对协议内容的理解有分歧,特别是关于通报机制和监督权的争议,导致原本已经明显缓和的局势,在8月又迅速升温。

黄岩岛的冲突,则恐将中菲在海上的对峙延伸至空中。由于中国频频在海上干扰菲律宾船队的补给与巡航,菲国武装部队改用直升机来对驻守船队进行物资空投,以及对申索海域展开空中巡查。但是菲律宾的举动导致中国的应对形式也升级,中方也以军机与电子干扰的方式阻扰菲律宾的补给行为。8月,菲律宾指控中国战机分别在黄岩岛和渚碧礁(Subi Reef)对在空中巡逻的菲律宾飞机发射热焰弹。

此外,美国在菲律宾延长部署「堤丰」(Typhon)中程飞弹发射系统的举动成为南海局势升级的另一因素。该系统搭载的巡弋飞弹可打击中国境内的目标。原计划于9月美菲联合军演后撤离,但菲律宾官员近期表示,因第二阶段军演仍在进行,「堤丰」系统的驻留时间将不定期延长,撤离时间由美国太平洋陆军决定。

为掌控南海主权,菲律宾1999年故意令马德雷山号舰在仁爱礁搁浅,并长期派人驻守在舰上。 图/路透社

破旧的马德雷山号仍为现役。图为2023年8月资料照。据称菲方已暗中加固了这艘军舰。 图/路透社

▌美菲战略共生关系

在当前的南海冲突中,菲律宾与美国形成了战略共生关系。小马可仕政府借助菲律宾的地理优势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重新调整其南海政策,带领菲律宾「弃中亲美」;而美国则巧妙地利用菲律宾作为测试中国的棋子。

菲律宾近期在南海政策上的强硬立场可能源于两个因素:首先,小马可仕认识到菲律宾对美国维护台海安全的战略价值,因此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这体现在2023年美国在菲使用的军事基地从5个增至9个,其中3个新地点位于靠近台湾的吕宋岛北部。有了美国支持,小马可仕改变了杜特蒂时期低调处理南海争端的政策。其次,仁爱礁上「马德雷号」军舰年久失修、面临崩塌风险,菲律宾急于维持其在仁爱礁的主权主张,这种紧迫感促使菲政府采取更积极的战略。

另一方面,美国又试图利用菲律宾来测试中国,默许并鼓励菲方挑战中国在南海的主张。美国对菲律宾的支持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拜登政府与小马可仕政府保持密切外交关系,小马可仕2年内四访美国,并成为首位访问夏威夷印太司令部总部的菲律宾总统。其次,美国公开支持菲律宾的外交政策转变,在中菲冲突中一贯声援菲方,并重申1951年《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有效性。最后,美国大幅加强与菲律宾的军事关系,两国于今年4月举行了规模空前的「肩并肩」联合军事演习(Exercise Balikatan),并且首次在菲律宾领海外、面向台湾和南海的国际水域进行联合演练。

中国与菲律宾南海争端扩大。美国与菲律宾今年举行了规模空前的「肩并肩」联合军事演习(Exercise Balikatan)。 图/路透社

▌区域国家的应对

近期冲突当中域外的其他国家也借由冲突增强在南海的「存在感」。美菲方面引入了两个机制,一是今年4月11日美国主持的「美日菲三国领导人峰会」,日本经由美国的安排下介入南海事务;二是美日印澳「四国集团」(Quad),印度与澳洲借由该机制介入南海事务。另一方面,中国也将自己的「盟友」带入南海争端之中。今年7月中,中俄联合巡航首次来到了南海,并在该区域进行了「海上联合-2024」军事演习(Maritime Cooperation - 2024)。美中把各自阵营的成员都卷入南海,也进一步让该区域的紧张局势加剧。

其次,东南亚国家对南海局势的反应普遍低调。尽管菲律宾积极寻求地区联合对抗中国,成效却不显著。除越南和汶莱与菲律宾签署有限合作协议外,多数国家保持静观其变的态度。这种反应背后有多重因素:中国是区域主要贸易伙伴,以及对解决争端机制看法不一。菲律宾的强硬立场在区域内为特殊案例,它不仅公开挑战中国,还是唯一与美国签订双边防御条约的东南亚国家。相比之下,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则倾向于低调处理争端,更愿意通过东协平台与中国谈判。菲律宾媒体在8月底泄露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外交照会,可能就是试图将其他国家卷入当前冲突的策略。

再来,尽管南海局势紧张,目前中国似乎无意升级至军事冲突。一手透过外交行为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孤立菲律宾、缓解美国的围堵压力;另一手则深化「灰色地带」战略,逐步扩大其在南海的实际控制。

中国8月底发布《仙宾礁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报告》,批评菲律宾破坏生态,宣示主权意味浓厚。图为在仙宾礁活动的苍燕鸥。 图/新华社

应注意的是,中方的回应取决于外部施加压力的强度。譬如,中国在主权问题上立场坚定,但是面对小马可仕政府「透明政策」的强硬态度和冲突公开化,中方受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和国际形象考量的影响,往往给予强烈反应;例如6月的冲突中方采取激烈回应,中方即声称是因为菲方改用军队护航而非海警,凸显了这一模式。此外,美国在亚洲部署中程飞弹系统无疑加剧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压力,考虑到中国在南海争议海域的优势地位,相信未来的态度可能更趋强硬。

美中两国将南海当作较量的重要场域:中菲冲突的公开化、美国的战略介入,以及中国的「灰色地带」战略,共同推动了多方围绕着南海的螺旋式升温。尽管紧张态势持续,美中两国目前仍在努力管控局势,避免直接军事冲突。双方军队高层在2022年8月裴洛西访台后,9月10日首次举行了高级将领之间的会晤,美国印太司令与中国南部战区司令恢复沟通机制,表明了双方想要管控局势、降低紧张的意愿。

因此,从美中高层的沟通意愿研判,短期内南海局势不至于会失控。然而要注意的是,中菲两国海事人员在南海的对抗行为,仍可能会擦枪走火,是南海局势升温的不稳定因素、并有机会裹挟局势的走向。至于美国在南海加强战略存在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分散台海紧张局势,却反而在南海地区制造了新的紧张态势,值得深思。

6月11日,菲律宾渔民在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前抗议中方在南海的侵略行为。 图/美联社

责任编辑/王颖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