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刺探我岸巡盲點? 專家:暴露海巡署資源分配不均

陆籍31岁王姓男子驾橡皮艇从浙江省宁波市驾抵台湾沿岸,新北市警、消协助拉艇上岸。记者曾伯恺/翻摄

昨天又有陆籍人士驾橡皮艇来台「投奔自由」,军事专家质疑时机、地点实在太巧合,不免令人怀疑背后动机是刺探海巡当局的盲点死角。淡江大学助理教授林颖佑指出,海巡署面对接二连三的渗透,应该调整现行海、陆资源分配比例,检讨更新岸巡单位的资源、器材,例如引进无人机等装备,更有效监控海岸线。

海军官校军事科学部前教官吕礼诗质疑,事件发生时机和上次陆籍小艇闯进淡水河一样发生在假日,且都在新北八里海滩、台北港及淡水河口的戍守首都政经中枢「防卫铁三角」?

吕礼诗说,橡皮艇出现的位置在林口滨海公路后坑溪出海口附近。依据海巡署副署长谢庆钦的说法,近岸雷达有十二浬的侦搜范围,应该不至于看不到。对于海巡署表示陆籍王姓男子搭乘橡皮艇目标较小,因无红外线热显像仪,无法侦测小型目标。吕礼诗质疑,没发现目标,海巡署就怪没红外线热显像仪、人员数量不足、雷达已届年限等。

林颖佑质疑,陆籍男子的行为很可能是在刺探海巡署岸巡防线的漏洞与盲点,海巡署应厘清当事人这次行动的背后动机,是否在海上有母船「大船放小船」?尤其是否刻意让海巡、钓客发现,或是对上岸后的行踪另有计划、有无接应者等,都必须加以深入了解。

林颖佑说,近期几起案件,其实暴露出海巡署长期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他指出,多年来海巡署由于对中国大陆、日本、钓鱼台等周边海域的执法、渔事争议以及远洋护渔等需求,资源重心都在海上洋巡部门的造舰计划,岸巡单位显得相对低调,海委会及海巡署应该重新思考海上、陆上的资源分配是否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