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联下文统一称为“孤独症”了,自闭症和孤独症是一回事吗?

一直以来,社会上有着“自闭症”和“孤独症”两种称呼。

日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宣传文化部(残联宣文[2022]12号)《关于在宣传报道中规范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有关称谓的通知》中,对自闭症和孤独症,要求统一称谓为“孤独症”。

孤独症又称为自闭症,是孤独症谱系(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中的一种,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是一个先天的脑发育的障碍,孤独症和自闭症只是翻译不一样,两个概念的内涵是完全一样的,实际上是一回事。

目前自闭症的病因还不清楚,其发病与基因因素(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受孕前、妊娠中或分娩时的不良环境因素)、免疫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工作生活中,有称谓孤独症的,也有称为自闭症的,一般来说,我国北方地区使用“孤独症”一词比较多,我国南方地区、港台地区及海外华人普遍使用“自闭症”一词。

由于使用不统一,也有家长存在 “孤独症”比“自闭症”严重等误解,我们不妨追溯一下孤独症和自闭症的渊源。

自从1943年美国医生Kanner发现并提出了“早期婴儿孤独症”这个名称后,自闭症/孤独症从此进入了大众的视线。但是,相较于欧美国家对自闭症问题的重视,我国对于自闭症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关于自闭症问题的专业论文才十几篇,而大众对于自闭症问题的认识几乎不存在。

一、“孤独症”称谓的渊源

“孤独症”国内翻译

在中国大陆,“孤独症”这一诊断术语最早出现在著名精神病学家纪明教授等人翻译的英国经典教科书《临床精神病学(Clinical Psychiatry)》(1954年首版刊行)中,书中使用的术语名称是“婴儿孤独症(infantile autism)”,这部英国精神病学经典著作自行,受到世界各国精神病学界的重视。我国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临床医生们从1957年开始着手根据第一版进行翻译,其间又根据新发行的第二版进行补充,历经数年于1963年1月正式出版。

“孤独症”国内报道

孤独症在我国的案例报道始于1982年,陶国泰教授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上发表题为《婴儿孤独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首次报道了4例婴儿孤独症;1987年,陶国泰又在美国《孤独症和发展性障碍杂志》发表《中国婴儿孤独症》一文,引发国际关注。这些早期研究奠定了陶国泰教授在我国孤独症研究领域的泰斗地位。

1990年,以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杨晓玲教授、贾美香教授发表论文《儿童孤独症30例临床分析》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发表,就1986年6月至1990年6月门诊确诊的30例孤独症病例进行了临床分析,至此,孤独症问题逐渐进入到广泛的学术研究、教育干预和公众视野中。

1991年10月,在杨晓玲教授的倡议下,李睦(木)等北京市一些孤独症患者家长和关心孤独症患儿的各界人士发起成立了“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家长联谊会”,该“联谊会”即为1993年正式成立的“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的前身。

二、“自闭症”的渊源

“自闭症”一词的翻译源自日本。

据日藉的吕晓彤2006年发表的文章记载:“1943年Kanner发表自闭症诊断报告,日本的首例自闭症的诊断在1952年由鹫见妙子在日本精神神经学会总会上发表并开始被注目。”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之前,大陆与港、澳、台地区还没有实现互通,学术和信息交流非常有限,港澳台地区相关领域对大陆学术界罕有了解,台湾由于受日本文化影响,学术领域参照外域日文的汉字假名而使用“自闭症”,并不难理解。

译名“自闭症”是随着华南沿海地区开始直接翻印或引入港澳台的出版物而输入的,至此,“自闭症”称谓开始在南方成为习惯。

其二,称呼自闭症比较多,而称呼孤独症比较少的原因,和地区分布数量也有关。从2014年发布的《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蓝皮书来看,我国自闭症高发的前十名城市中,南方城市占去了多半,加之南方经济发达些,家长普遍比北方家庭更重视儿童早教,大众对于自闭症的认识和关注普遍比北方高,自闭症的名头也经常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中,于是,很多人就记住了自闭症这个称呼。

到底称为“孤独症”,还是“自闭症”?哪个更科学,我本人倾向于用“孤独症”称谓。

通过对孤独症患儿的特征行为分析,“孤独症”称谓更能贴切地表达此类患儿在精神病理上的特征:与人疏远、孤独、情感冷漠、喜欢独自而不受干扰地存在,与对某种物体、活动保持特殊依恋,兴趣与正常儿童形成鲜明对比。

而“自闭症”一词,顾名思义有自我封闭之意,患儿把内心闭锁起来而导致与外界隔绝,易使普通人误解“自闭症”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心理治疗。殊不知,孤独症是一种神经性发育障碍,与后天教养和心理障碍没有关联。

孤独症这一称谓早就成为国内约定俗成的医学术语,1995年既已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医学(精神病学)的规范词汇,早就被陶国泰、杨晓玲等医道前辈和贾美香、郭延庆等名家所认可和采用,也经常见诸于我国政府发布的政策和法律文件,并为上世纪90年代医学和专业文献翻译人员所沿用。

特定的语言词汇,不只是学术问题,也包含着民族的社会历史、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因素,所以我们更需要思考中文的主体身份问题。

这次,中国残联官方下文统一规范称谓为“孤独症”,我认为是恰当的,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和实践的反映,还能窥见这一类疾病的核心特征,也更符合汉语言的习惯。

但是,民间使用“自闭症”一词已经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已经使用习惯了,强制性扭转已经不太可能,不如双词并用,顺其自然。

对此,您认为称为“孤独症”还是“自闭症”,哪个更合适?欢迎在评论区发表看法。

(作者简介:刘明明,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专家委员会委员,驻马店市海星自闭症儿童干预训练中心教学督导。如有转载请注明本文的原创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