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杀价割喉战 2年内70%品牌恐消失
《美国之音》报导说,中国新能源车的价格战从疯狂厮杀再升级为贴身肉搏战,陆媒《澎湃新闻》在日前报导中以「血拚」来形容这场由大陆本土电动车龙头比亚迪掀起的价格大战。比亚迪旗下售价约10万元人民币(下同,约合台币43万元)的车型一口气降价2万,逼得竞争对手也只能降价因应,吉利、五菱跟长安等大厂降幅分别达1到3万人民币。
陆媒指出,新能源车平均砍价达30%的结果迫使燃油车也得跟着降价以清库存,二手车商受到的冲击更是残酷,许多大型二手车商干脆转行。中共官方的说法是:要研拟新的购车贷款与车险定价机制,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出口及海外布局,用刺激消费和出口政策来纾解产业困局。
投资咨询机构沙利文大中华区咨询经理王毅诚分析称,上述手段可望刺激一些销售量,但政策落实仍须观望,由于价格战白热化超过预期,光靠政策对于缓解行业亏损效果非常有限,行业回归理性竞争才是关键。
官方补贴或许在短期内有助刺激消费,对于行业长期发展,却可能潜藏风险。台北的力欧新能源董事陈子昂对《美国之音》表示,过往中国的财政补贴常导致企业产能扩张的速度远大于全球需求的速度,结果是毛利率降低,最终产业「死成一片」。
陈子昂说:「中国电动车市场过去3年被淘汰的汽车品牌至少有75个,未来到2025年估计还有6、7成的品牌还会被淘汰,价格战伤到的是新创品牌跟中小型车厂。」
比起降价求售,车企停工停产的消息更令中国媒体关切,据《潇湘晨报》3月12日报导指出,在广西南宁,被当地政府视为重大标志性专案的哪吒汽车南宁厂已经停工超过半个月。此前,另一家电动车企业高合汽车在2月18日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
在产能巨大,国内消化不了的情形下,外销就成为新能源的另一条赛道,不过欧美因担心受控于高度依赖中国绿色供应链,展开联合抵制。中国与西方地缘政治紧张态势,也会影响中国汽车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