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从英国引进了哪些技术装备?花钱虽然不多,但获利最大

大家只知道,中国从苏联薅了许多好装备,殊不知道我们也曾从西方国家薅到了一些好东西。

【中苏交恶后,中国从西方捞到了不少好东西】

今天就来盘点中国从英国引进的技术装备,简直称得上“花钱不多,获利最大”。

斯贝发动机很重要

上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交恶,苏联直接撤走了在中国的专家,中国国防技术发展从此断层,我们开始了长期的“摸黑”阶段。

要知道,中国的工业技术底蕴本来就薄弱,早期经过了长时间的战争,如今又没有外部力量的帮助,很难发展起来。

【中国早期飞机基本从苏联过来的】

尤其是在航空领域,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其作用相当关键,一款战机的性能究竟如何,很多时候要看发动机好不好,推力水平咋样。

周恩来总理就曾在航空座谈会上指出:

根据当时的调研结果表示,中国不具备研发先进发动机能力,因此可以考虑从英国引进斯贝发动机技术。

在70年代初的时候,美国也曾引进过这款发动机,并将其配备到F4K战斗机上。此后又争取了其制造权。

【美国的F4K也用了同款发动机】

当时英国的航空工业水平受到广泛认可,产品质量自然是没得说,就连老美都赞不绝口。

所以我们提出要引进斯贝发动机,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确有依据。

尽管如此,引进西方国家的技术装备,再加上经济方面的问题,这个想法仍旧受到了阻碍。

从1971年提出相关想法,一直到1973年才正式提交报告,此后中国和英国进行了长达6轮的谈判,终于在1975年引进了专利合同。

其中包括专利合同4150万英镑、购销合同3097万英镑、辅机专利合同432万英镑,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确实是不小负担(以当年英镑兑人民币汇率为1:4.72计算,中国引进斯贝发动机花费了3.6亿余元人民币)。

尽管如此,我们的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根据合同目标,英国方面保证我们可以在三年内复制出同等水平的发动机,在五年内用国产材料制造出同水平发动机。

在此期间,中国可以申请人员的相关培训,也能够获得英国专家的帮扶。

【斯贝发动机】

在1979年的时候,西安航空发动机厂就装出了4台发动机,并通过了相关考核。

从最直接的影响来看,它促成了我国涡扇9发动机的相关研发工作,这款发动机主要配备到歼轰7飞豹上,使其拥有不俗的空中打击能力。

从长远来说,这是中国航空发动机的起步阶段,对于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发展来说,有着巨大作用。

要知道,中国如今在航空领域取得的各类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不是前期的各种铺垫工作,我们很难有今天的成果。

【歼20等产品不是随口一说就能冒出来】

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十分复杂,涉及诸多工作和工业技术,中国又长期落后于世界,如果没有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我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做起。

我们一直在说独立发展,可独立发展也要讲究现实基础,如果没有思路,再怎么强调独立也无从做起。

所谓的独立发展指的是在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基础之外,再结合本国国情,研发自己的产品。

并且通过学习的相关经验和技术,衍生出自己的技术,做得更好,拓展自己其他领域的发展。

因此,不少人认为,中国引进斯贝发动机,是航空发展历史上重要甚至是关键的一步棋!

引进的火炮

在地面部队方面,我们也引进了L7型105毫米线膛坦克炮,虽说有“中间商”但这款产品终究是英国的。

L7型105毫米线膛坦克炮是英国专门针对苏联研发的一款武器装备,当时苏联的钢铁洪流对西方国家构成不小的威胁。

其主战坦克的装甲平均厚度要比北约各国的坦克更厚,材质均为42CM钢,普通火炮根本破不了防。

L7型105毫米线膛坦克炮的口径虽然仅有105毫米,但是它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10发,再加上特殊的炮管设计,使其拥有相比同等口径火炮更强的击穿装甲能力。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时候,叙利亚装备的T54主战坦克就被L7型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开膛破肚”。

要知道,T54坦克虽然有些落后了,但是它的装甲水平基本上和T62相当,而在当时T62绝对算得上一流坦克。

因此,中国引进L7型105毫米线膛坦克炮也是经过了多方面的考虑,在此后我国大力开展仿制技术。

不仅在解放军自用版本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还将105毫米炮弹的国际市场做得很好。

从现在的角度来说,我们依靠出口105毫米炮弹取得的经济收益,早就超过了当初技术引进的付出。

改造歼机

最后,英国还协助中国改造了歼7战斗机,主要是针对航电等设备进行升级。

当时的歼7面临着非常尴尬的情况,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将财政更多的投入到经济当中,从而削减了部分军事费用,歼7的升级项目自然受到了影响。

而国外的买家对于歼7的性能又有硬性要求,对此我们找到了英国马可尼通讯公司,提供相关升级服务,在达成协议之后,双方分得一定的利益。

就这样,升级版的歼7在国际市场获得成功,如今已出口到多个国家,我们也收获了非常珍贵的技术。

尽管就当时而言,我们引进英国的这些技术装备花了很多钱,但如今转过头再看,就会发现当年花的钱并不算多,因为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些技术装备,将获利“最大化”,所得早已远远超过了引进它们的成本。

参考资料:

【1】人民日报《英国坦克火炮装甲技术曾领先世界,我军105毫米炮同样师承名门》

【2】中国军网《欧洲军贸市场上的“生意经” - 解放军报 》

【3】中国军网《军工圈 - 解放军报 -》

【4】中国军网《百强军工榜:“擂台”比武看点多 - 解放军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