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八大抓手保持“双碳”定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子健 实习生 莫予滴 北京报道

“目前,中国面临的‘双碳’困难主要是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但是中国要保持战略定力,通过技术进步和发展转型,实现高质量的碳达峰和如期的碳中和。”

9月3日下午,由北京国际经济管理技术促进会、华软资本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世界贸易网点联盟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经济管理技术论坛”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主席杜祥琬在论坛上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需要深度的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金融的支持和企业的参与,而且政策性很强,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力代表落后和无效投资,才能深刻地推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杜祥琬接着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八大战略,分别是节约提效优先战略、能源安全战略、非化石能源替代战略、再电气化战略、资源循环利用战略、固碳战略、数字化战略、国际合作战略。同时,杜祥琬指出实现“双碳”路径上的“八大抓手”。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完善产业的空间结构的布局。

二是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坚持节能和提效双轮驱动,同时推动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下降,安全平稳地向非化石能源为主体转变。

杜祥琬指出,从2035年到2060年,推进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协调融合发展,化石能源要梯次达峰。煤炭首先在2025年左右达峰,石油、天然气依次为2030年和2035年。同时,石油稳步减量,主要用于化工原料,氢能在难减排领域逐渐实现规模化应用。

三是发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稳妥实现电力行业净零排放。目前,电力行业提出在2028年达峰,2030年非化石能源达到51%,到2060年实现以电力发电为主。能源系统要将“同时实现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绿色低碳”的 “不可能三角”变成“可能三角”,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能源系统。

四是通过产能控制、工艺升级、能效提升和能源替代等方面来实现工业部门碳达峰,而且首先要把重点放在钢铁、水泥等产能已经饱和的行业。

五是在交通领域创新替代燃料,优化能效结构。当前汽车可以逐步电动化,但航空方面还要继续开发可持续的航空燃料,如氢燃料电池等。

六是在建筑方面实现电气化。建筑除了节能以外,要避免大拆大建,重点发展光伏、储能、直流、柔性用电。

七是多措并举发展碳汇和、碳移除技术来实现碳中和,如林业碳汇、CCUS等。

第八,加快构建降碳减污一体谋划。大气污染和碳排放是不同的概念,却又同根同源,应该一体谋划、共同推进,健全减污降碳统筹融合发展的战略。此外,还要完善中国的碳交易制度。

杜祥琬最后强调,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必须有强大的创新能力。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不是终点。人类要继续发展,就要靠未来的创新能源支撑,最后实现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