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视野-缺工孔急 大陆制造业长期的痛
最近大陆多地又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现象,据陆媒报导,广州市中大布匹市场附近的街道两旁,近日挤满了拿着样衣、举着招工牌子的制衣厂老板,等着被来应征的工人「挑选」。一些在现场招工的老板说,当下急缺制衣工人,尽管薪水较往年提高近两成,但站了几天仍招不到几个人。
这个现象不仅发生在制造业大省广东,中国经济网指出,在北京、山东、浙江等地,制造业熟练工与高端人才同样紧缺,以前是老板挑工人,现在是工人挑老板。
度过疫情扰动的2020年上半年后,大陆制造业景气近期出现明显的复苏,而当全球大部份地区的制造业仍受疫情影响之际,大陆原可借此机会摆脱中美贸易战以来脱钩断链、产业外移的冲击,重新巩固「世界工厂」的地位,然而,长年干扰大陆制造业发展的缺工问题,却在疫情之后愈加恶化,恐成为大陆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绊脚石。
对许多台商而言,两岸缺工问题是老问题,而且如魔咒般的重复上演。1980年代台湾劳工和环保意识高涨,工资不断攀升,促使许多传统制造业西进大陆投资,当时在大陆丰沛的「人口红利」支持下,许多台商成功地在大陆开辟了事业第二春。
然而,迈入千禧年之后,大陆劳工意识开始抬头,因为劳工权益受损和要求加薪而引爆的罢工事件此起彼落,2008年元旦开始上路的「劳动合同法」更成为大陆劳资关系变化的转折点,资方逐渐从强势转为弱势的一方。另一方面,劳工的薪资和「五险一金」等福利虽受到更多法律保障,但人力市场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倾斜却已走向不归路,制造业缺工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难解决。
大陆人力市场出现如此「重服务轻制造」的变化,有长期的趋势和短期的因素使然。从长期看,随着大陆经济快速发展,民众注重生活品质更胜于加班赚更多钱,对于20至40岁的劳动市场主力,这个倾向尤其明显,而传统制造业的工作环境较差、作业单调、工时长、管理严格,且大多数工厂设在郊外工业圈,生活机能弱,已难以吸引年轻人就业。相较之下,工作地点多半在城市闹区的服务业,上班时间相对自由、穿着更亮丽,下班时间还可以享有更多城市休闲娱乐,即便薪资可能给的较低、开销更大,仍可吸引多数年轻人投入这块职场。
导致制造业缺工的另一长期因素,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在长期实施一胎化政策下,大陆少子化问题严重,劳动人口逐渐老化,「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
大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劳动人口减少89万,已是连续八年下降;2019年出生率为1.048%,创70年新低,2020年登记新生儿又比2019年减少170多万,出生率可能已跌破1%。另外,大陆中央财经大学2020年公布的报告显示,从1985年至2018年,大陆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已从32.2岁提高到38.4岁。
大陆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使制造业的用工缺口进一步恶化。在产业升级和扩大内需的政策推动下,服务业占整体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餐饮和互联网等行业成为就业市场的宠儿。
其中,互联网衍生的电商、外卖、团购、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开拓出巨大的就业市场空间,业者打着新经济的旗号,自然吸引众多年轻人投入。
以外卖平台的骑手为例,美团在2019年骑手总数达298.7万人,比2018年成长23.3%;2020年上半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美团骑手数仍达295万人,年增16.4%。另一外卖平台饿了么的2020年骑手人数超过300万,其中接近50%为「90后」的年轻人。如此大批年轻人投入互联网等服务业,也难怪制造业工厂招不到工人。
从近期看,2020年的疫情让缺工问题雪上加霜。新冠疫情爆发后,各地严格的防疫管制措施,阻断许多职工返回工厂的意愿,转而留在故乡另觅工作,制造业缺工问题更加恶化。
不论是「十四五规划」或「2035年远景目标」,大陆政府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将晋身制造业强国,但上从高阶管理和技术人才,下至生产线的作业员,人力资源总是制造业永续发展最重要一环,如何解决缺工这个长年问题,将是大陆制造业能否蜕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