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无颔鱼化石发现「人类四肢进化」线索 「腹侧鳍褶」是关键
▲盔甲鱼类双叉苗家鱼腹的侧鳍褶正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四肢的雏形。(图/翻摄重庆日报,下同)
记者魏有德/综合报导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昨(11)日再获新进展,新发现的无颌鱼类——盔甲鱼类双叉苗家鱼(Miaojiaaspis dichotomus gen. et sp. nov.)研究成果在《古脊椎动物学报》(Vertebrata Palasiatica)上在线发表。
《重庆日报》报导,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矿产资源分院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陈阳表示,继灵动土家鱼之后,又在双叉苗家鱼中发现了腹侧鳍褶的存在,这可能代表着腹侧鳍褶在盔甲鱼中广泛存在。而腹侧鳍褶正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四肢的雏形。
该研究发现,双叉苗家鱼属于盔甲鱼类中的真盔甲鱼类,具有真盔甲鱼类典型的细长中背孔与头甲侧线系统排列方式,其头甲侧横管末端呈现出二分叉的状态,种名「双叉」因而得名。
研究团队发现双叉苗家鱼和2022年登上《自然》(Nature)期刊封面的灵动土家鱼(Tujiaaspis vividus)关系密切,二者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此外,双叉苗家鱼保存了与头甲相连的部分身体,以及位于身体腹面两侧的成对鳍褶,而盔甲鱼的鳍褶最早见于灵动土家鱼,盔甲鱼成对鳍褶的发现,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的「鳍褶理论」提供关键化石证据。
「土家鱼科」已灭绝近4.36亿年,由土家鱼和苗家鱼两个属组成,属名均来自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为继「涌洞鱼科」后,重庆命名的第二个科级古生物分类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