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型储能产业将迎来后发优势

10月18日,电力行业新型储能发展大会在永川举行,与会专家认为,重庆新型储能产业将迎来后发优势。

此次大会由中国电建新型储能研究中心、电建新能源携手智库单位、同行企业及产业上下游企业共同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张宗亮、杨春和出席会议,周守为、欧阳晓平两位院士线上参会。

周守为院士认为,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以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新型储能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力量。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已经建成并且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与2023年相比,增长超过40%,不仅彰显了我国新型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强劲势头,也预示着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与电力系统优化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张宗亮院士认为,面对大规模新能源的接入,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面临较大风险挑战,迫切需要灵活性桥接电源支撑,新能源储备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以及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

张宗亮介绍,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4440千瓦,新增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过10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他预计,到2060年碳中和时,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达到83亿千瓦,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将达到90%,按照10%的储能占比,储能装机规模将超过10亿千瓦,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超过5亿千瓦,发展空间巨大。

欧阳晓平院士建议,在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上,重点研发超能量密度电池关键技术,重点发展重力储能。超高能量密度电池是指能量密度大于每公斤500瓦时的锂电池,不仅储能效率高,还在高空探测、未来的电动航空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重力储能主要是利用陡峭山坡进行,储能效率可达到90%以上,且具有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建设可行性和环境友好的特点。

杨春和院士建议,在深地储能上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破解技术瓶颈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加强室内和现场试验研究,形成深地储能试验和监测系列成套装备;开展深部地下空间资源普查与储能库选址工作,明确优先建库区域;开展深地储能顶层设计,建立国家深地储能规划管理部门;结合国家能源规划,制定并发布“国家深地储能规划”;发展深地储能学科,加强深地储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他说,深地油气战略储备是确保天然气和石油供给安全的压舱石,大规模氢能储能和压气储能也是保障清洁能源平稳供给和提高利用效率的关键。

在大会上,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永川区政府签约落地“人工硐室压缩储能+新能源一体化开发”项目,将投资25亿元,建设装机规模30万千瓦的空气压缩储能电站。

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负责人介绍,在永川投资空气压缩储能电站主要是看好重庆的后续市场,重庆新型储能产业将迎来后发优势。

重庆风光电资源一般,风光新能源及新型储能产业相对起步较晚,存量规模不大。但近年随着技术的进步,风光发电的效率、性能快速提升,成本快速下降,重庆风光电迎来快速发展机遇,为风光电提供安全稳定支撑的新型储能也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另外,重庆的山城地貌和丰富的地下硐室资源,也有利于发展重力储能、空气压缩储能等新型储能产业。(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