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建交50年 安倍国葬成试金石
中日建交即将迎接50周年,面临美中紧张局势升温、史无前例的疫情持续,为三方关系都带来新挑战。图为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24日于东京出席「2022年日中交流节」开幕式并致词。(新华社)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中共与日本正式建交,日本与两岸间的关系开启新局。50年过去,美中紧张局势升温、史无前例的疫情持续,为三方关系都带来新挑战;值此之际,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国葬将于27日举行,日媒认为犹如中日关系的「试金石」,至于台湾民间有呼声希望日本推动「台湾关系法」,日学者坦言很困难,犹如打开「潘朵拉的盒子」。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历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新生指出,「60年代末中美开始接触,为中日关系创造了一个好的条件」,中日关系最初走过友好十年,但在进入1980年代后,从教科书事件、靖国神社问题,再到2012年钓鱼台「国有化」问题与反日游行等,政治风波频传。王新生说,中日50年来在政治、安全方面「波动不断」,在经贸上却一直稳定处于合作状态。
观察两国日后发展,王新生直言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疫情加速日企迁厂,加上日本通过《经济安保法》,恐对双边经贸产生负面影响;中美关系恶化,日本肯定有倾向性的选择;加上俄乌战争影响延伸至台海,日本助台形势会更明显,「日本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外交对手」。
1972年台日断交后,双方维持民间为主的交流。政治大学助理教授石原忠浩指出,台日彼此是重要贸易伙伴,民间往来密切,故互设办事处维持实务关系。冷战结束后,日本民间的对中观感与台湾政治生态改变,台湾在日本的能见度出现提升。
「但是,日本政府并未受影响。日本为避免中国遭孤立,仍继续让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石原表示,这样的方针直到1996年台海危机发生后才出现调整,加上世代交替等因素,特别是2011年日本311震灾后,台湾的捐款与关心使台日民间好感度升温,对日本政府造成一定影响。
石原特别提到,两岸关系和缓多少对台日关系有正面影响。「马英九执政时期,台日在实务议题上有所进展」,签署投资、渔业协议等都属重大突破。他认为日中、日台关系都友好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当前美中冲突局势也对三边关系造成影响。
日台关系热度提升,但双边却没有「制度性的后盾」,台湾民间有声音呼吁日方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双边关系。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松田康博表示,在日本国会几乎没有人有这种认知或意图,且法案「连起步都没有,我觉得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日版「台湾关系法」成立困难的原因,松田认为在于日本的立法绝对不能跟前面法律有矛盾。若真要明定双边关系,就要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进行,「问题太多,等于是解开潘朵拉的盒子」,双方往来还是受到极大限制。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国葬将于27日举行,被日媒视为是观察中日关系的「试金石」。美国副总统贺锦丽将率团吊唁,北京则派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出席,与外传国家副主席王岐山相比,规格降低许多,备受关注。
石原分析指出,这某种程度表达北京对日本或是安倍的不满,加上中共二十大召开在即,北京并不急于安排双边高层会谈。王新生则认为,这是中方与日台「找平衡」的结果,但仍不脱中日关系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