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被小粉绿绑架 民进党政府失能
中国时报社论
民进党总统参选人赖清德大谈和平保台,主张两岸要交流合作、谅解和解,但民进党政府与绿营侧翼一唱一和,前脚围攻台北敦化国小学生合唱〈我们同唱一首歌〉,后脚指责中学课本将「马铃薯」称为「土豆」,瞬间把赖清德的善意一扫而空。当民进党高举「统战」大棒乱挥,殊不知迟早会「捅」到自己身上。
挥舞统战大棒伤自己
暂且不谈两岸文化交流、心灵契合这种「高高在上」的话题,仅仅对照民进党自己人对待大陆文化、用语的表现,绿色双标的嘴脸就已经令人嗤之以鼻。最抗中的苏贞昌曾把大陆官话「接地气」挂在嘴边,苏幕僚更是模仿大陆抖音风格宣传政绩,「辣台妹」蔡总统的有篇手书通篇是简体字。民进党却指责抖音「危害国安」,揪住国民党县市文宣中的一个字紧咬不放。还有林楚茵在议场偷偷看爱奇艺影片、一众民进党高官爱看大陆宫斗剧,数不胜数。
民进党的反中,向来是先画靶、再射箭,说是「小鼻子小眼睛」远不够,用「小人之心」或许更加妥适。这次陆委会批〈我们同唱一首歌〉是中共对我青少年的统战。但讽刺的是,25年前的1998年10月,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访问大陆时,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唱京剧《洪洋洞》,而蔡英文总统、陆委会副主委詹志宏正是当时访问团成员。如果按此标准,辜振甫在对岸「同唱一首歌」岂不是「涉嫌触法」的统战样板了吗?
先抛开任何优劣、高低的价值评判,台湾人说话更多源于正统国文,更雅、更文言,大陆用语更多来自北方乡土,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双方语言文化都有吸引彼此的部分。尤其是两岸交流进入网路时代后,用语相互影响早就习以为常,不少台湾常用词,因为两岸政治性交流、互动,成功「统战」影响大陆。比如,2005年连战破冰访陆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此后「愿景」才在大陆流行起来;再如,最近疫后大陆各地官媒、官方高喊「拚经济」,而这个词恰好是来自台湾的选举政治。
举个最新近的例子,台独觉青、绿营侧翼最力挺的立委林静仪,不久前在脸书发文讽刺大陆「蔡麦会」后制裁,她语带轻蔑地用了「哈哈哈哈哈救命」作为回应。如果是普通民众,一定会对这里突然出现的「救命」一头雾水,但只要熟悉大陆网路媒体,特别是许多女生热衷的「小红书」,自然会心一笑。因为这两年「救命」突然被大陆女生赋予表达惊讶、感叹的意涵,成为网路流行语。不妨大胆推测,林静仪委员或者帮她撰文的小编,十有八九是小红书的隐形爱好者,围攻「土豆」的侧翼们要不要去检讨一下呢?
打压文化交流埋隐忧
两岸交流被政治化上纲上线,实在令人反感,但荒诞剧重复一遍又一遍,民进党就沦为唾面自干的孔乙己,变成众人围观耻笑的对象。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尽管这些年两岸关系兵凶战危,统独网路民粹屡屡对撞,却仍然无法阻挡两岸文化交流感动人心、治愈伤痕的深层次力量。此刻正值上海封城一周年,一年前当对岸民众因疫情感到失望、困顿的时候,1980年代的台湾金曲《明天会更好》突然在对岸重新爆红,让无数大陆民众维持对生活的希望。
蔡政府任内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事务,可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中华文化总会虽然未敢更名,但「中华」二字的精神内涵早就烟消云散,金马奖很快变成台独麦克风,形同亲手把台湾软实力的招牌砸烂,故宫更是几经负面风波。如今,蔡政府的陆委会、教育部采取政治干预的粗暴做法,打压两岸文化交流以及自然互通与融合,表面看只是政策错误的选择问题,实质的巨大隐忧不止于此。
绿营嘲讽大陆的年轻网民是「小粉红」,但以马前总统此次登陆为观察点,网路上仇台小粉红指责马英九是「暗独」,看似人多势众,却在大陆真实社会根本消失不见,而且大陆官方完全不受小粉红影响。反观,民进党政府遇到两岸议题就被「小粉绿」绑架,而且这些「小粉绿」很有可能私下和小粉红一样,都爱用小红书、抖音。这样的执政党,这样的政府,还有什么指望可言!